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言霞
摘 要:随着当今新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而阅读能力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修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对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丰富自身语文知识的储备,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正是小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并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普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不够,教学方式上出现问题,以至于目前普遍学生阅读能力较弱。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对其抱有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有许多文字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较目前的小学生阅读教学来讲,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氛围相对较差,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程度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在环境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小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循序渐进,选择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文章进行阅读,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练习题来加深学生记忆,给学生一定的自信心,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好基础。但教师也应当适当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适应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并引导学生坚持长期阅读,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习惯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制定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更是为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薄弱,在阅读上会出现许多错误和问题,从而影响阅读效率,而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并根据学生能力为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对自身能力形成一定的认识。
例如,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在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在阅读文章后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习惯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在班里举办相应的交流主题班会,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讨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总结等。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大多活泼好动,兴趣教育是一种利于教学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更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将阅读内容转化为更加有趣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现出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学习难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知识学习
语文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更要加强课外教育,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或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少年闰土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机智勇敢的完美高大形象,许多学生想知道“闰土长大后的样子”,这时教师便将《故乡》这篇文章推荐给学生,可以留作课后的学习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将学生的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积累,督促并引导学生记录读书笔记,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见识,增加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助于提高国家的阅读水平,提升我国人均知识文化水平,所以应当注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卢柳金.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J].学周刊,2018(5):129-130.
[2]闫兆晶.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汉字文化,2018(2):68-69.
[3]张沥.初探新课改下小學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8(10):131-132.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1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