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继承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荣芳

  摘 要:家庭教育属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属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进行有效的解决。本文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探讨在家庭教育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继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来的文化宝藏,其不仅包括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蕴涵着道教以及墨家等思想流派。家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传承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载体,同样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
  首先,家庭教育与传統文化继承之间存在必需的联系。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家庭教育,主要在两个层面上体现的:第一,社会学层面,家庭属于人类社会组织当中最为基础性的单位,只要存在家庭,那么就会存在家庭教育。第二,哲学层面,家庭的纽带是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属于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就是血缘关系当中本能的体现。因此,只要还存在人类繁衍的气息,家庭教育便始终存在。
  其次,就教育学本身而言,尽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都能够完成传统文化的继承,然而家庭教育是个体塑造的初步阶段,在家庭教育当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的体现在行为习惯上的继承。首先,就教育史的发展进程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地丰富,从而文字的出现与产生到知识不断地分化以及拓展再到社会分工不断地细化,进而形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由原先的家庭独自完成发展到学校与家庭共同完成。随着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教育体制发展成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并重的模式。其次,就世界范围的教育现状而言,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的比重不同,使得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是由学校以及社会完成的,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随着教育形态不断的变迁以及发展,家庭教育的职能被细分成日常行为的教育教学,主要体现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当中自律以及责任等思想的教化。再者,就传统文化的继承效果而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家庭、学校与社会如果共同等量的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那么继承的效果就会因为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导致事倍功半。
  最后,虽然家庭教育负责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然而在目前的社会生活当中,由于学生家长在时间以及精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继承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学校教育当中始终贯彻德育教育与智识教育相并重的教学理念,学校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知礼、敬老等传统美德都有针对性的教育,然而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依旧会养成不良品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就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与此同时,尽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新文化与新理念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就因为各种新文化造成的冲击,直接地影响到了大众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而社会自身性质上的复杂性也使得大众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上都有了相应的不良影响,所以,想要凭借着社会完成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不可行且收效甚微的。
  二、 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继承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重视程度不足。第一,学生欠缺传统家庭观念。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传统团圆思想,“五伦”“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美德知之甚少,不但遗忘了传统风俗、传统习惯,同时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更是“嗤之以鼻”。第二,欠缺良好的行为品质,没有责任感。大多数家庭当中的学生没有树立生活的目标,过于利己以及计较得失,欠缺社会公德心以及良好的品格素养,欠缺责任感。第三,行为习惯较差,不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习惯,过于依赖他人,自理能力比较差,欠缺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劳动习惯。而家长却对于这样的现象置若罔闻。
  第二,家长对于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继承不够重视。首先,家庭结构上的改变,让家长把子女教化的任务与责任都推向了爷爷辈。由于女性自主意识不断地提升,让家庭女性纷纷进入到社会工作岗位当中。这样不仅改变了社会工作与角色的分工,同时对于子女的教育便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家庭教育逐步社会化,让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工作与责任转移到了学校以及社会当中。随着现代社会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家庭教育职能被社会服务组织代替,这样的现状在分担了家长的负担同时,降低了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同时,因为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家长转移子女教育责任有了一定的依据。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因此对于子女教育便不会再投入过多精力与时间。
  三、 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继承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大部分的家长都觉得家庭教育只是学前教育,在子女进入到学校甚至是社会的时候,便没有家庭教育的必要。事实上,传统文化当中家庭教育贯穿人生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还应当转变家长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家庭教育就是“在家教育”,离开家庭,没有面对面就无须“家庭教育”。事实上,子女的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和家长同处同一空间的时间非常有限,尤其是子女成年之后,此外,家庭教育当中的传统文化继承不仅是“面对面”的言谈与行为上的影响与教育,同时还有电话、网络等其余的影响形式。这些教育影响方式当中有一些方式的教育效果相比于面对面的家庭教育而言要更加有效。就比如说书信,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当中书信教育方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家长与子女之间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的最好方式,而近现代也有《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等极具代表性的书信。转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观念,还应当转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大部分的家长都觉得家庭教育当中主要包含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全面性与综合性,但是事实上家庭教育应当有一定的侧重,主要的重点应当放在行为规范以及行为习惯、行为方式的教育上。   (二)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继承内容的划分,重视传统礼仪行为与自主性的培养
  第一,应当细分家庭教育中传统性礼仪与礼节的教育。针对子女实施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国家、传统文化礼节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孝道教育,家长应当注重子女的“孝道”教育,让子女能够学会孝敬老人以及赡养父母。第二,应当细分自立精神的家庭教育。首先是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与意识,从而使得子女能够懂得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就是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自食其力能力与精神,引导子女不论是学习或者是进入到工作当中的时候,都应当让子女养成自食其力、艰苦奋斗的观念与能力,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自主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意识与能力。最后,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坚韧品质以及抗击打能力,在家庭教育当中应当让子女能够认识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的人生道理,鼓励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树立子女的自信心,使其能够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鼓励子女主动地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磨炼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挫折教育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抗挫折能力。
  (三)选择多样化的家庭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挥言传身教与传统节日的重要作用
  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言传身教。首先家长应当系统化地讲授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习惯和传统文化当中的自食其力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使子女能够明确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当中的个人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让子女能够全面且综合地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礼仪礼节,在根本上树立知礼守礼的思想观念。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分阶段、分层次反复地贯彻“言传身教”。事实上,礼仪礼节与自食其力等传统习惯以及行为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等都属于人格与信念层面的教育,所以家长应当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实施有阶段性的、分层次的家庭教育,在反复地贯彻当中,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家长应当做好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展现出正确的处事以及待人的行为习惯。家长针对传统文化当中的礼仪礼节以及自立观念进行子女的教育的时候,应当时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让子女能够在家长的影響下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二,将知礼、重礼深化到家庭文化高度当中。想要在家庭教育中贯彻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应当形成家庭文化氛围,这样就能够让家庭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中重要的一个场所,进而使子女自发性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就是在家庭教育当中利用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鼓励子女学习以及掌握如何处理同学、朋友以及亲人间的社交关系。让子女通过走亲访友的活动,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待人接物以及团结互助的意识以及能力,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子女在现实场景当中,逐渐地养成传统礼仪以及自身正确的行为处事准则以及习惯。其次,为子女布置一些劳动任务。引导子女养成勤劳节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可以和子女一同进行劳动,在洗碗、扫地以及打扫房间的过程中,培养以及提升子女的独立生活意识以及能力。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当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应当转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应当在家庭教育的全过程中贯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教育,侧重点在于传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能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勇于面对挫折,积极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张明.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26.
  [2]马建欣.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J].甘肃社会科学,2017(3):243-249.
  [3]黄月,彭丽丽.浅谈多元化社会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环球市场,2017(5).
  [4]张晓普,熊筱晶.中国古代家训的现代思想教育借鉴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6):144.
  [5]刘梦林.社会转型与孝文化变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
  作者简介:
  吴荣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