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职教师主题式培训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中职教师培训层次多、专业多、数量多,但存在着方案不精准、内容不精确、方式不精当、评估不精细等诸多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培训组织方必须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需求、确定目标、聚焦主题等途径,构建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创新型培训模式,以实现中职教师培训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发展,达到有效施训、优质施训的目的,以为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更高质的服务。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中职教师;培训;主题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37-05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发展不仅关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角色。而作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的教师队伍,其专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近年来,中职教师培训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诚然,各类培训的确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促进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轰轰烈烈”的背后,也隐藏着培训质量低、学员收效微的问题。当我们带着“供给侧”视角聚焦这一领域时,发现很多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与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与接受能力并不协调,即培训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不相衔接的矛盾,导致培训本身无法转化为职教事业的“生产力”,这种供需双方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制约了新时代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
一、当前中职教师培训供需失衡的现状分析
(一)方案制定不精准
培训方案是整个培训项目的指挥中心。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前提和依据是培训供给方对受训群体的培训需求进行切实的调研和分析。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飞速变化中,这就导致中职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地更新调整,其培训需求也应是动态发展的。从主观来说,处于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而目前不少培训“供给方”在设计方案之前,对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只做简单粗略的评估,并不是通过认真调研分析而后再准确诊断,这种无精准设计的培训方案往往与参训“需求方”教师的心理预期有明显反差,在培训活动中,“需求方”只能按照“供给方”设计的培训方案来学习,没有话语权与选择权,往往导致培训变成了“陪训”。
(二)课程设置不精确
作为供给端的培训组织方由于忽视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而在不同层级的培训中,有的是重实践轻理论,主讲者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或教研员,虽然实操性强但理论高度有限,导致“供给方”不能有效刺激现实之“需”;有的则是重理论轻实践,培训聘请理论专家或高层管理者授课,有些专家或领导缺乏对现实生源学情的掌握,缺乏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高大上”而“不接地气”,造成自身“供给”与学员“需求”不协调,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导致高耗低效。
(三)方式运用不精當
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双师型”是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结构,仅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专业技能、专业情意都需要在实践中习得,教学中也必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正因如此,中职教师对“教学观摩”“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督导)”“实践演练”“研训一体”等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的培训方式有较高的需求。但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这些最受中职教师欢迎的培训方式在实际培训活动中的推广度和应用率并不高,统餐式、宽泛式、讲授式的专家讲座仍然是更为常用和普遍的培训方式。
(四)评估跟踪不精细
科学的培训评估是对培训过程和效果的检测,也是培训经验的积累过程。专业的后续跟踪指导是培训具有实践价值的保障。当前诸多培训中,常常是有学习评估而无跟踪指导;就学习评估方面,过程考核虽关注了学员出勤率,但忽视了学习的参与度,结果考核虽关注了作业提交,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甚至在过程和结果考核两方面存在“睁一眼闭一眼”的形式主义。这样粗放的评估实际上弱化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
二、“供给侧”视域下教师培训理念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着眼于提升供给质量,用改革的方法有效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错位,优化要素间的资源配置,提升供给模式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提高供给活力和效率,使之更好地与需求端相匹配,其改革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对推进中职教师培训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中职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需求基于调研
“供给侧”基于实际的调研分析是摸准培训之“需”的必然要求。调研分析工作包括调查和分析两部分。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如参训教师教学对象的考核成绩)。调查前应根据培训的总体素养目标设计调查方案,认真编写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收集整理数据等;调查对象包括参训教师、相关教研团队、参训教师的学生现状。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总体特征和个别特征、既往培训的情况、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希望与同伴分享交流的主题和内容等。
(二)目标清晰有限
正如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样,每一次的培训活动也应当有清晰明确的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的制定应依据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相关政策要求,并基于之前对培训需求侧的调研分析,即精准定位培训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每一次(期)培训都应有总体的素养目标和具体知识能力目标。如果是分阶段的系列培训也应有系列目标,系列目标应该清晰呈现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培训目标是否清晰、具体、科学、可达成、可评估,是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当然,任何一次培训都不是万能的,其目标应该是有限的,这也是“有效供给”的前提。
(三)方案动态生成
供需双方“协调平衡”不仅指供给创造需求,而且需求也会倒逼供给,这样才是“良性互动”。方案虽是项目的“施工图”,但培训方案实施对象是有思想的人,要实现供需平衡,就不能教条刻板地按部就班。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具体施训过程中,要根据培训的阶段性情况,关注参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培训团队及授课者的新想法,引导参训教师发现合理的内在需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培训(课程)方案做适当的动态调整,不断形成动态的培训方案,避免培训需求单方面被培训供给所牵制。 (四)方式多边互动
每一个参训教师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他们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智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参训教师本身就是培训资源。同时,参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地位应体现为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索取、比较、求助、质疑,来分享观点、交换信息、形成结论,这样多向性的资源互动能最大化实现学习主体的利益。因而培训方式要利于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同伴之间、参训教师与培训内容之间的多边互动。这样有助于培训方、培训者及受训者了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需求和期待,并刺激隐性培训需求,做到真正的按需施训。
(五)效果评估可见
培训效果评估是后续培训决策和培训活动的必要准备,无论是过程性评估还是终结性评估,无论是对学员评估还是对培训机构评估,无论是定性评估还是定量评估,都需要考虑用何种工具或方法以可见的性质评估培训目标和效果的达成度。
三、主题式培训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时下数量众多的培训鲜有专一的主题,有的培训活动名称虽有主题词,但过于宽泛,实质内容并不能够聚焦,培训组成部分的单个内容,可能“干货”十足,但前后内容之间关联度不高,参训教师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整合、深化,虽“营养丰盛”,但难能“吸收转化”。
主题式培训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以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以中职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形成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按主题、分模块、重实效、强能力的中职教师培训新范式。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推动供需均衡发展。主题体现了基于调研的现实之“需”,培训方案中的设计环节或要素均以其为出发点和旨归,参训教师经过一个或多个阶段的“浸润”,深化对特定主题的认识,同时催生新的思考继而产生新的需求,即培训“供给”倒逼受训教师内在的可能之“需”,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培训实施的效度。因而,主题式培训是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应然和必然。其设计思路如图1。
培训目标、培训主题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和紧密性是流程的关键。
四、主题式培训模式结构及内涵
模式是结构主义用语,指用来说明事物结构的主观理性形式。它是一种理论的简化形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中职教师主题式培训模式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为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职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对培训方案(包括目标、主题、内容、方式)设计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的优化组合所形成的具有系统性、简易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培训范型。其结构如图2。
(一)目標与主题
需求分析是精准定位目标的前提。主题式培训模式的目标与主题必须建立在对参训教师群体素质状况及需求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培训目标是对培训所预期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的设定,也是确定培训主题的基点,属于培训模式的核心因素。主题式培训模式的目标既有(总体)主题目标也有(具体)子专题目标。总体目标主要是指职业素养目标,是站在专业成长发展的角度,对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强化;具体目标是参训教师对培训的专题(模块)内容的知识性获得,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实践技能习得的期望结果的描述。所有目标都应依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来设计,并且是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能实现的目标。
(二)内容与模块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主题式培训模式就是教师培训中的各个要素在主题内涵下进行的结构优化组合,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的范式。培训供给方对内容的选择是培训目标和主题的具体体现。设计培训内容时,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注重理实结合、点面辐射、研训一体。既要符合中职教师“双师型”专业发展目标,又要照应每个教师阶段性成长的个性需要;既要立足参训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又要着眼于专业发展的可能需求,实现培训供需的“良性互动”。
如果是中长期的系列培训内容,则可以按照模块来划分,使知识的传授完全是为能力达成服务。模块的不同分类能有效地体现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课堂教学与行业发展等内容,为达到相关培训目标而形成的不同比重,各自形成为提升专业能力服务的培训结构,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
(三)形式与方法
供给的质量越好就越受需求者的欢迎,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原理。培训范式的转型必然要求培训方式的转型,以提高供给水平。长期以来,很多培训机构习惯机械性照搬传统的灌输式、指导式、讲座式等培训方式,这样做没有有效利用参训教师自身具有的丰厚资源,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而精准式、对话式、指引式等供给侧式的培训方式可以调动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培训主体的创造能力,催生受训群体内在新的需求。
1.专业引领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不断涌现,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呈现动态趋势。培训课程中,专家对参训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对于丰富教师的视野,调整更新中职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或传授实践经验是直接途径。但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实践技能的引领,无论是坐讲堂还是下企业,都要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参训教师将习得的新知与旧有的教育教学经验相碰撞。这就要求专业引领者要有丰富的、与时俱进的理实一体性知识与技能,且能结合中职校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结合企业实践、行业标准向参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
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哪些人适合担当中职培训教师”一项,选择“一线高技术人才”“行业专家”“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占比分别是84%、79%、71%,居选项前三列。这也符合教育部 《关于深化中小学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同时要求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的要求。 2.案例分析式。知识的抽象性特点不宜直接用于能力的形成,但如果通过感性化处理,还原于经验,就能对能力的形成有更好的效果。具体的案例是教师在以往工作实践中因遇到种种困惑而抛出的问题的一种呈现,它具有情境性、实践性、趣味性、启发性及反思性,能够大大激发参训教师的研训兴趣和主体意识,在案例分析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对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實践性要求,也更适宜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放到具体的案例情境中探寻解决的途径。根据调查数据,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大多数参训中职教师最感兴趣的培训方法之一。
3.情境模拟式。任何教师的专业生活都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实践教学是重要特色,也是区别于传统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基于情境性的困惑。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站在参训教师的角度,通过巧妙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甚至模拟企业或工厂情境,引发参训教师的体验性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契合参训教师这一教育教学对象,与参训教师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以使培训活动增强吸引力,激活受训者主体意识,催生内驱力,在积极体验中实现培训课程的目标。
4.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不能仅通过知识传授或从旁观察的方式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中职校教师而言。中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参训教师在实践中提升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具有隐蔽性、缄默性,所以参训教师需要一个主动建构和反思的显性过程。在主题结构框架下,以参训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以主问题为导向分解出教育教学研究的若干小问题或子专题,让参训教师主动进行反思和多边对话,以研训一体的方式,促使其始终围绕问题来探索解决的方法,同时不断提高教研的问题意识。
(四)评价与反馈
主题式培训本身的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简单粗放式的评价,评价过程贯穿培训始终。首先,体现在培训前“供给”是否吻合“需求”的评价,即对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与培训主题设置、主题设置与模块内容的吻合度进行评价。其次,体现在培训中“供给”与“需求”是否动态协调平衡的评价,即在施训中,考察参训教师对主题设计、内容设置、组织情况、学习方式、培训者能力、培训氛围等的感受,并以此作为修订或调整下一阶段培训方案的考量。最后,体现在培训后“供给”是否满足“需求”的评价,即参训教师是否能够将培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以及培训需求与期望是否得以实现。
完整的主题式培训模式的运作应包括后续跟踪指导环节,这既是培训学习的延续,又是检验培训效果的实证工作。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性动态发展的,主题式培训本身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是满足动态发展中的阶段性需要,应具有系列性、连续性,因而主题式培训应当尤其重视培训后续的跟踪反馈,这样才有助于调研后续培训产生的新需求,完善下一阶段培训方案。
综上,主题式培训模式是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的培训模式转型,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的培训新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培训体系的建构,在中职教师专业成长中也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对加快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光祥.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以S 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7(3).
[2]张春柳.师训也要做好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师报,2016-11-23.
[3]朱郁华.教师培训也需要供给侧改革[J].教师管理,2016(9).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
[5]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 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2).
责任编辑:章跃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3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