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学科中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策略探索(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蕾

  教学现场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信息技术深度学习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关教学研究活动正逐步开展起来。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学习,形成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建构的方式息息相关,如果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能,需要提供更为符合学情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构建深度协作知识,提升学习的深度。
  上一期文章探讨了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策略的第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策略还有几种常见的形式,包括创设开放性的学习共同体,为深度协作知识提供组织保障;从平衡态知识向非平衡态知识建构活动转化,为深度协作知识提供生成性资源供给等。本期,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继续探究信息技术学科中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策略。
  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教学组织策略
  策略三:知识建构活动的非线性交互
  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对象为本学科的相关内容,认知主体向知识服务的转变为我们开展非线性学习研究带来了契机,非线性学习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在信息化教育变革中的新型模式,已逐渐得到学习者的喜欢,但如何有效地整合与共享知识资源并进行创新服务,则是提高非线性学习效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育的本质依旧是有效的多重交往,用户知识交流的群体特性是知识发展、转化和创新服务效率提高的重要条件,非线性学习交互行为与绩效关系对完善学习设计、创新知识共享服务模式、提升学习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非线性交互可以挖掘深度协作知识的关键要素和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学习设计和解决方案,以提升非线性学习绩效,让学习者体会到非线性学习方式的优势,并为非线性学习方式的创新推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1)原设计
  “认识随机函数”是义务教育阶段程序编写模块的内容,学习目标指向Scratch(或Python)软件“运算”模块中的“在×到×间随机选一个數”控件,需要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随机数的概念,并学会在具体的实例中编写含有随机函数的程序。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常见的设计思路由“举例说明”“学生操作”“作品制作”三步组成。例如,设置“猫抓老鼠”的游戏,将老鼠的坐标定位为随机数,猫不断地向该方向前进,来抓取老鼠。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大多进行模仿学习,与教师的演示范例保持一致,没有出现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2)思考焦点
  随机与函数都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中的认知概念,具有一定的字面认知难度,学生无法从其他学科中获取知识迁移,因此在初次接触此名词时,需要有一定的消化吸收的时间。如果授课时间过快或缺乏必要的导读技巧,容易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效能,使其无法深入理解随机函数的意义,难以进行作品的有效创作。
  (3)改进型设计
  基于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中,知识建构活动的非线性交互至关重要,随机函数应该是生动立体的、有众多学习内容支撑的概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让其全方位地了解随机函数的深层意义。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小小机灵蛋”: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在数学课中铺垫“字母代替数”“未知数”“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基础知识,并进行有关的数理练习(建立有关“数”的概念)。
  “随心所欲跳方格”:与体育学科融合教学,学习“定点移动”“定块移动”“跳跃移动”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相应的肢体活动(建立有关“动”的概念)。
  “点动成面,面动成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学习“花儿朵朵”一课,将花朵的不同形态、不同特征、构图方式进行合理的铺垫(建立有关“形”的概念)。
  “花儿朵朵满庭芳”: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创设综合性的非线性学习项目。在此过程中,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推进情况合理选择适宜的交互方式,让学生将数学学科中数的概念迁移到函数中来,再加入随机的概念,形成随机函数的感性认识。利用随机函数来设置花朵的位置、花朵的颜色、色度等参数,结合图章工具,创造花儿随机飘动、朵朵满庭芳的效果。
  教学评析: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多学科的知识建构活动通过非线性的交互融合为学生们提供多维度的理解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依据自我的情况,合理地选择知识类别的切入点和学习形态。这样带有一定开放性的认知策略,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策略四:有效引领实现协作知识创造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源头在不断扩大,有效的引领作用可以保证学习质量,抵御不良信息带来的负效应。资料表明,目前基于常规流程开展的学习活动的研究仍存在大量问题亟待解决,如学习资源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动态的更新和扩充,学习者不能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等。有效的引领为学生提供动态的深度学习方向和协商讨论空间,建立知识创造发展的上升途径,解决此间产生的问题,实现智慧升华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引领的结果可能有悖预期结果而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引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总结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针对应用结果提出新的问题而引发新的触发事件,引导知识创造进入另一个探究周期。
  (1)原设计
  “认识WPS文字”是信息技术学科文字处理模块中的经典课例,在该课的学习设计中,常见的设计方式为:教师出示文字作品→认识软件界面→说明软件的工作方式→教师演示操作方式→学生模拟练习→完成既定主题的作业→教师评价→学生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机械地进行技能模仿,作业内容单一,整体教学氛围乏善可陈,难以唤起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
  (2)思考焦点
  在常规的学习设计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生活经验有限,难以有效地进行“深度协作知识”内容的深化。认识软件界面时,学生尚未有对该软件的感性认识,因此不能唤起已有经验。在认识界面的过程中,学生仅仅记住了界面的名称,而没有认识到名称与功能之间的关联,没有建立功能与作品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机械的、单一的、生硬的,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3)改进型设计
  基于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中,有效引领可以实现知识创造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习目标设置适宜的活动项目,再根据项目安排合理的学习过程。活动项目应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符合儿童的知识需要和兴趣范围。建议设计如下:
  项目名称:我的“健康码”。
  项目要求:制作一张带有个人健康情况的信息识别身份证,并加入自己的照片、个人资料、声音、健康情况等,能够通过该身份证识别学生的即时健康信息。
  学习设计:
  导入:展示各地的健康码。
  分析:健康码的组成元素(分析出图片、二维码等信息)。
  归纳:图片的导入方式、文字的键入方式、个人网页的链接方式。
  设问:如何制作自己的个性健康码。
  讨论:讨论设计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图片:插入本地图片和文字→插入文本框或艺术字。
  健康码的生成方式:加入各地防疫部门的在线更新内容的超级链接。
  制作过程:键入相关个人信息→插入相应的健康码内容→选择适宜的背景→展示个人健康码作品→讨论修改作品。
  教学评析:在上述过程中,健康码的生活意义引领着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过程,此为明线引导;WPS文字工具引领着学生制作健康码,此为次明线引导;教师提供的学科指向引领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步骤,此为暗线引导。通过三层引领,帮助学生带着真实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行求解的活动,在此过程中,项目涵盖了全部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重点细化为每个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一领会,完成对WPS文字的初步认识。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于WPS文字基本功能的理解较为准确,凸显了该软件的应用性设计思维过程,因此教学效果较好。
  策略五: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材料
  结构化学习材料是指学习时在过程和目标上有明确的结构,亦即有高度组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材料。基于结构化学习材料的知识获取方法是列出某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概念、范例、实验等重要知识线索,抽取出一个骨架性的简单框架,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结构化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加强深度协作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框架和索引系统,使知识变得更容易掌握。这种学习资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且较易操作,可以作为一个检索系统在深度协作知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学习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普遍性问题,再到抽象的计算思维的逐级深化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设计并进行知识内化和问题抽象化的过程,促使学生完成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内容的主动构建。
  (1)原设计
  “插入媒体(文件)”是文字处理模块中,WPS演示单元中的经典课例,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案例。在统计过大量的教案后,笔者总结出常规的教学思路,即“展示带有多媒体素材的演示文稿→对比没有多媒体素材的演示文稿→介绍软件操作方法→提供素材→教师演示插入方式→学生练习插入媒体素材→小组展示作品→评价或改进作品”。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后,往往对素材本身的属性较为陌生、对如何评价别人的作品产生未知感,使得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思考焦点
  在此环节中,教师提供的多为练习技能所需的资料,而忽视了具有学习意义的素材加工,所以技能练习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作品的生成性和可读性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要改变此现状,需要对供应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3)改进型设计
  基于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学习中,结构化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协作学习挖掘深度。授课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为技能找素材的方式,将该课进行改良性的设计,选择适合学情的素材,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提升教学效益。建议教学过程如下:
  课题:致敬“逆行者”。
  教学过程:
  实时背景资料。通过课件了解2020年初“抗疫”行动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时事意义,激发学生创作数字化作品的学习动机。
  素材资料。教师打开半成品的“最美逆行者”的海报素材,向学生提问窗格的特征。(预设:有的学生找到任务窗格并演示;有的学生打开的界面不同,因为选中的对象不同)
  技能资料。(播放课件)在任务窗格的“属性”选项中,“填充”属性下有四个单选项,这些单选项和背景有什么关系?学生尝试后进行师生互动:同学们尝试了哪一个选项?是否有什么问题?(预设:有些学生更改了相关选项的设置,做出更好的效果)
  方法资料。提示探究方法:我们在尝试一项还没试过的按钮时,先看一看它的分布层次。按照我们的习惯进行阅读,不要错过下拉箭头,如果对尝试后的效果不满意,可以撤销。自主探究:根据学件进行探究,必要时进行小组互动。全班交流:学生间交流分享,对于好的分享内容进行尝试探索。
  评价资料。教师谈话:(出示问题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些问题,你可以说说问题在哪里吗?教师随后列出注意事项(颜色、圖案),提示尝试“全部应用”和“重置背景”功能。
  升华资料。教师提供主题为“抗疫”或“最美逆行者”等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作品范例,让学生能全面感受作品承载的工具,选择更为理想的表达方式,在下一课中继续创作。
  教学评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是独具匠心的结构化资料,既包括常见的素材,也有一部分开放性的实时评价等素材。通过这样的结构,使素材更加生活化、生动化,既能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操作技巧,又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宜的评价标准,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深度协作知识模式实施的关注点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深度协作知识模式的实践并非初起,部分先行者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在深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力、深度协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学习内容的难度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知识主体清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不可越俎代庖。例如,设计个人健康码时,教师可以参与讨论,但主题的确定者仍然是学生自己。
  其次,协作知识需要筛选。深度协作知识需要一定的合作机构,并非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宜采用协作知识。其中,知识内容有层次、可挖掘的课程适宜进行深度考量,如数字化作品的制作等,学习余地较广;反之,知识内容浅显易懂的内容,则不适宜进行协作学习,否则影响了学习的进度。
  最后,协作策略具有可拓展性。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有关联的任务中持续关注任务的推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创作更为成熟的作品。例如,“随机函数”一课中,可以设计“幸运大转盘”等有层次的系列任务,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完成。每一课可有机串联,形成一定的任务链,利用一段时间完成最终的作品。
  简而言之,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策略,协作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同步教学。教师应在常规的教学之外,力求寻找信息技术特有的学科特质,并依据知识要求进行个性化的改良,从而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最终使协作学习呈现出崭新的结构形式、富有个性的设计方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形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