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送教下乡:当示范课上成诊断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志福

  [摘   要]送教下乡活动是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的重要举措。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乡村教师可以通过观摩教师培训团队的示范课程学习较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科学有效的授课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然而,当示范教师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课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将示范课上成了诊断课时,教师又该如何补救呢?此时,最有效又富有建设性的选择就是不断客观、理性地反思,回归到自身去寻求解决之道,让反思成为成长的常态。
  [关键词]送教下乡;示范课;诊断课;反思
  送教下乡是落实“国培计划”对教师培训团队培训成果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培训团队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教学新思路等成果的直接体现。而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与教育科研团队的引领,负责具体授课的送教教师也是实现送教下乡效果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担任送教下乡授课任务的教师必须能够将培训期间所接受的最新课程理念、较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科学有效的授课方法,以及实用接地气的教材解读角度等内容进行二次“复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上进行充分展现。
  笔者曾作为某县“国培计划”项目县教师培训团队的送教下乡初中语文学科组长,具体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在高校接受培训期间,项目负责教师曾反复强调:“担任培训任务的教师一定要在送教授课中下真功夫、拿出真本事、上出真水平,不能将送教下乡的示范课上成了诊断课。”所谓的“诊断课”,是指由承办送教下乡活动的学校学科教师上一两节“常态课”,然后由教师培训团队进行教学现状诊断,同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但在具体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还是遇到了将示范课上成诊断课的情况。
  根据既定安排,初中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团队在送培点进行了两场示范课,一是由教师甲执教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中的一首《黄鹤楼》,二是由教师乙执教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故乡》。在《黄鹤楼》的讲授中,虽然配乐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朗诵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以“愁”为主线的“群文阅读”诗歌群组依次呈现在大屏幕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的倾听似乎陷入沉闷,包括授课教师在内的培训团成员也越来越不安。而在《故乡》一课的讲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教师先给学生发放了任务单,学生也开始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但在对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却提出了如下非常突兀的问题:闰土和鲁迅从相识到陌生、从玩伴到鲜明的主仆之别,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呈现了任务单,要求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如此直到下课。培训团的成员们和第一节课时一样忐忑,同时也多了一些愧疚。曾经料想的最坏的结果出现了:示范课最终上成了诊断课。
  在高校培训时,培训团的成员们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送教下乡过程中,当示范课上成了诊断课,该怎么办?授课已经结束,遗憾也已形成,授课教师更不可能暂停既定的方案,再去设计、打磨,而后重新开始。因此,教师只能“去反思,向前走”,回归自身寻求解决之道,让反思成为成长的常态。
  一、反思自身不足,为成长打好基础
  当示范课上成了诊断课,首先说明教师自身存在很多不足。在送教结束之后的交流中,教师甲对造成本节课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学生不了解,对自己过于自信;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对与“愁”相关的诗歌的拓展不够广;对言语的把控过于自恋,对学生的表达欲求不闻不问。同时,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独具的审美意象、独有的人文精神、独创的艺术风格、独到的修辞手段、独立的思维方法、独出心裁的思想见地等内容在本节课中几乎都没有涉及到。教师乙对自身缺陷的分析也非常中肯:执着于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本身就偏离了授课的方向,胶着于任务单的填写与学生小组探究的矛盾之中也意味着目标的浅薄,困窘于长文难教尴尬的纠葛中难以决断,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失败。
  课堂教学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存在不足之处。读书不够多,导致既不博观更难约取;锻造不够硬,造成千锤百炼的好铁少了成色;修行不够深,用力过猛却遭反噬。在教育旅程中,确立语文教师专业理想、积淀语文学科专业情感、提高语文教学专业技能、形成语文课堂专业风格之路任重而道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知耻后勇的信念难以完成彻底的自我蜕变。因此,教师只有认清自我,不断坚持,才能完成教育之路上的突破与飞跃。
  二、反思教学理念,下功夫补足短板
  当示范课上成了诊断课,对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的“打击”尤为沉重。授课结束后,两位教师脸上都挂满了沮丧和失落,教师乙甚至直接坦言“估计没有一年时间是难以修复的”。有的人受了挫折,不会气馁,会愈挫愈勇;有的人遭了磨难,不会放弃,会重整旗鼓。有的人摔了跟头,不会趴着一动不动,而是会迅速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掸掸发际的灰尘,重整行装,再定目标,给自己一个方向,下功夫补上短板。因此,虽然此次的打击可能较大,持续的时间可能会较长,但他们应该更加坚定意志,反思自己的短板。笔者认为,他们的短板主要在于缺少系统的阅读,即缺乏对单篇文本的语文因素、课后练习的能力取向、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初中学段的目标内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的系统且有价值的研读;还在于不能主动地进行写作式自我反思,导致提升自我思维积淀的时机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为遗憾;同时也在于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语文,特别是思考最底线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例如要注重篇章教学、思辨性默读、对表达形式的体悟、读写互动等。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失败表明,在他们的教学理念中存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的价值体系,亟需得到矫正。语文教学最应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先规范课堂,再彰显特色,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教语文,才是正确且首要的选择。
  三、反思教学设计,尽可能弥补缺陷   在高校培训期间,教授和专职教研员们曾多次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在具体上课之前,送教下乡培训团队也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重温。然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对此标准的理解仍不够深入。事实上,只有真正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时候,才会发现现实和预想完全不一样。
  送教下乡培训团队在总结得失时帮助两位教师找到了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设计出了问题。教师甲的教学目标清晰,但设计中只有教学,没有学生,对学生接受和理解群组诗歌的能力严重估计不足。当教学设计缺乏对学生的预设,将学生需要亲口表达的都由教师代替了,将学生需要思考的都由教师代言了,将学生需要探究的都由教师代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教师甲课堂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所教内容与学生现有能力和需求严重脱节和错位。而教师乙也是在教学设计上犯了偏离目标的错误,对文本读得不熟、理解不透、分析不到位。特别是将作者和小说中的人物混为一谈,靶心不准、定位不清导致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单。总的来说,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少主角,只满足于对文本的解读与方向性错误式深挖,局限于对热词概念的浅薄呈现,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最终导致示范课被上成了诊断课。
  四、反思学情分析,立足学生本位
  在送教下鄉借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与把握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因此,承担送教下乡授课任务的教师一定要提前去摸一摸学生的底子,做到将学生的学情基础视为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将学生的认知潜能当做教学内容的逻辑终点,而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就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区间——最近发展区。教师对教学起点和终点的设定,是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聚焦于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将学生置于课程语境下的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研究。
  教师甲虽然引入大量主题为“愁”的唐诗宋词,但却忽略了七年级学生的积累、分析、辨别、鉴赏的实际情况;教师乙在设计和发放学习任务单时,同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虑。因此,学情分析应包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两个方面,离开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单纯考虑教学内容,只会让学情分析流于空泛,既缺乏针对性,也欠缺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师要清楚地分析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使教学内容同化或者顺应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让静与动、疏与密、精彩与平庸、亢奋与克制、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惨淡经营与漫不经心都尽在整个课堂中。
  送教下乡的活动依然在继续,面对“示范课上成了诊断课”的现状,最有效而又富有建设性的选择就是静下心来反思己过,用真诚再启新程,用时间换来成长,把学习视为事业,让反思常态化。有张有弛地学习,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尽管教师有时会将示范课上成诊断课,但只要静心反思,就仍有收获。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走过的路,没有必要不断回头。偶尔回头一瞥,还是选择会心一笑。已经结痂的疤,不必逢人便揭开展示。沉溺于过去,放不下往昔,也只会使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慢,让前方的目标越来越模糊。只有让反思成为成长的常态,成长的脚步才会更稳当,成长的方向才会更清晰,成长的姿势才会更美丽。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姚力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