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耐心是人类最伟大的美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晓彤

  摘 要:耐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分支,近些年来逐渐被大众所重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必须考虑耐心教育与青少年人格育成的直接关系。本文介绍了耐心教育对于青少年性格养成的一些影响,以及耐心教育如何实施的指导性方针,希望能更好地促进耐心教育尽快落实。
  关键词:耐心教育;人格育成;小学教育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老加图曾经说过:“耐心是最伟大的美德。”而2019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民办教育行业蓬勃发展,但是学前教育还亟须优质,平价的资源。但是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产业发展呈下滑趋势。在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今小学教育中急缺的一环——“耐心教育”。
  蓝皮书指出当今中小学生中有48.3%曾经或现在正在接受校外培训,根据各层级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培训行业的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而这些校外培训打出的最多的就是“包成绩提升”“7天见效”等等夸大成效的广告词,在这种粉饰太平的表面繁荣假象下,透过资本逐利和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小学教育在儿童心理及人格育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人格发展论来说:心理发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个性化,其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到青春期这一阶段几乎可以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苏联教育学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也在他的《儿童教育讲座》中着重研究了儿童教育中关于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荣格的理论中认为,儿童时期是“心灵的诞生”阶段,首要任务就是克服幼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与现实保持一致。而马卡连柯的调查也证明了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法,断不可将学生看做接受教育的材料,而应该将其看做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尤其应该注意作为教育集体中的个体的集体性发展,不可采用过于严格、过激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育成产生偏差。而我认为,当代教育的问题就是在于倡导个性化教育而不得其法,将教育的散漫化当做个性化教育,而忽视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在真正需要倡导个性化的地方又机械地将受教育者分门别类,使受教育者始终无法受到真正的公平的集体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这是极不长远并且极不理智的做法。
  回到耐心教育上来:我认为,当今小学亟须的教育项目就包括耐心教育。经过长时间观察,我注意到:浮躁,着急,要求不合理以及过于注重自我是目前小学生受教育时阻力的主要来源。举个例子来说,在小学教育中,大量的无关分数的内容被选择性轻视甚至放弃,学生的学习精力也主要关注在应试范围内的知识内容。这种不合理的学习态度是在耐心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产生的,是过于片面和偏激的“实用主义”。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我们之前提到,小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那么保证心理的健康和完整也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不是提高分数。我注意到,目前许多大学都开始了教育内容改革,提出了类似“专业为体,通识为用”的口号。通识,正是我前面说到的,与应试无關,但与现实世界相关,未来参与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内容。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们)用耐心培养孩子的耐心,教育的目的是唤醒灵魂。”
  耐心教育,不光是学生的耐心教育,也是教育者们的耐心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有耐心,爱心,信心,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十九大提出:我国亟缺的是具有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简而言之,是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教育者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人生的园丁”这样的责任,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育成。一个好的教育者更应该首先教育自己,这不仅仅是爱岗敬业的表现,更是面向受教育者(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追求。只有这样,教育者们才能给孩子建立健康,完整的价值体系,让孩子们明确,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的最高需求。
  耐心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一环。在传统教育中,特别注重孩子的耐心教育,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陶行知先生,他的四块糖的故事应该人人皆知吧!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中就特别注重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打架这件事并没有立即评判对错,而是经过调查事实,考虑教育方式等等步骤后进行的有条理的教育,对于犯错的学生也没有一味地打骂或是训斥,而是首先指出自己已经调查了事实,对于学生的正确之处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虽然动机是对的,但是方式仍然值得商榷。试问,在教育者如此的言传身教下,受教育者耳濡目染地接受耐心教育,又如何能不优秀呢?而更早一些,古代的思想教育同样注重耐心教育,在儒家学说看来,学习是要经过学、习、思这三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对于“习”这一步骤极为看重,王羲之习字染黑池塘就是极为有力的例证。教育也应该让孩子们懂得只有有耐心,长期训练,才能够做到优秀和出众。
  耐心教育,也是鼓励教育。耐心教育尤忌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在传统的耐心教育中,如背诵和抄写。教育者们应该尤其注意学生的进步和走向。对于小的进步,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不合理的走向,应该进行规劝和引导,而不应该训斥,强行纠正甚至体罚。因为耐心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受教育者内在的价值取向,从而将教育从施教-受教变化为求教-施教。只有建立起学生内在的价值体系和良性的学习循环,耐心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而不是沦为形式主义。
  耐心教育,也是因材施教。耐心教育要求教育者们将受教育者的集体性和个体性进行区分,切忌“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受教育者应该一视同仁,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性,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走向,尽可能引导,协助建立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尽量不要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刻板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也是对于孩子基础世界观的养成,基础教育忽视哲学,素质教育机械讲授哲学,高等教育应用哲学时才发现,哲学教育是建在沙堆上的城堡。究其原因正是我们的哲学教育基础太差。而哲学基础太差正是因为没有养成合适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机械地认识世界,机械地解决问题,就会陷入机械论的谬误之中,只有耐心地对世界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接受合适的哲学教育,哲学才能真正扎实稳固。   我们的教育者们,常常犯非此即彼的错误,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画杨桃》这样的文章,教育孩子们看问题要全面,总结问题要灵活,不能机械地看待问题。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似乎孩子做的事总有对错。这其实也与耐心教育挂钩。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博雅教育是人之为自由人所必要的,而自由教育有两个基本的必要条件,即闲暇时间和自由学科。对于一个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他的话语就显得片面,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试图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也即,你是自由的。纪·哈·纪伯伦也创作了诗歌《致孩子》来表明这一观点。给予时间和尊重,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点,给予时间,则我们可以看到动态的发展;给予尊重,则我们可以借此建立人性和秩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而我认为,或许我们对于孩子应该再多些耐心,当我们尝试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去评判孩子,或者就干脆打破藩篱,不要在以严格的阶级去教育孩子,而是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时候。我们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并不是问题学生或者问题儿童。他们只是有他们自己的特质。唯分数论把他们逼上了一条极端的路,但是我们用一种更为多元化,更为人性化的标准去理解他的时候,我们是在拯救他,唤醒他的灵魂,并让他获得安全感,只有在获得安全感的情况下,一切的教育才不是空谈。
  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里提到过,孤独是圆满的必须,但是孤独是不圆满。当你想要达到圆满的时候,你必须接受不圆满。这是人性完善的必须,也是性格完善的必须。这里不是什么“白马非马”的诡辩论,而是要让孩子接受不完美。只有接受了不完美,才有机会变得完美,只有接受了不完美,我们才有机会,静下心来试图达成完美。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当一个事物是完美的时候,它本事就已经与世界格格不入,这使得它不完美。或许,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教育一个机会,让他去与孤独的孩子和解。让孩子们的灵魂被唤醒,就如同诗中所写:“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总的来说,耐心教育既是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关键阶段的保护,对学生价值体系建立的引导,也是对教育者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革,耐心教育既是教育学生们有耐心,也是教育教育者们有耐心。共同建立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抵御急躁的社会风气。我相信,当耐心教育落实到中小学生的教育后,大批社会需要的人才将会涌现,工匠精神也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落实,教育者们,无疑是明天的守门人,但是只有受教育者才是明天真正的主人。最后以纪伯伦的诗《致孩子》中的一段来作结: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
  而不是输入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可以遮蔽他们的心灵,
  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
  那个你即使在梦中,
  也无法企及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卡尔·荣格.荣格全集[M].長春:长春出版社,201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周毅,向明.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5]纪·哈·纪伯伦,王立译.纪伯伦诗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6]蒋勋.孤独六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唐晓彤,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健康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8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