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屈蕴

  摘要:随着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对环境进行着不间断的索取和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将生态学的知识融入青年的教育之中,初中理所当然需要在生物的教学上进行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本文将以苏教版的教学课本作为案例,探讨如何在中学教学之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以提高未来公民的全民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环境意识;教学策略
   一、 前言
  初中生物的教学不仅仅包含义务教育中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也需要以课本为载体,不断渗透环保意识,进行公民的责任教育,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好课上和课后的资源,不断让学生通过生物课,接触大自然、走进生态环境,进而形成情真意切的环境环保意识。
   二、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
  (一)了解基础生态环境知识
  课本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无论哪一门学科,都需要进行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本进行基础的入门,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所以要想进行“生态环境意识”的教学,就需要在课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原理、概念的要素铺垫。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作为一个宏观的课程,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作为教学重点,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基础生物环境的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这门基础的课程,学生能够将自己生活中的生命体进行更加细致专业化的区分。这部分知识能够和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例如七年级第六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七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了带叶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多数菌类植物虽然属于植物的种类,但是因为它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即“不是所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是植物,但不一定是绿色植物”。通过前后知识体系的相互串联,学生能够具备扎实、基础的生物素养,成长为生态系统保护力量的新生力量。
  (二)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包含多种意识,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文化文明”以及“资源协调开发”等,这些思想相辅相成,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中,学习到自觉的意识,需要教师树立“超文本”的开发观念。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之中,八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讲述了《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个概念的具体化,教师可以借助某一种动物,以小见大进行教学。如濒危生物大象,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大象的影像介绍,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大象主要分为非洲象、亚洲象以及非洲森林象,它们具有复杂的母系社会结构。但是却因为象牙而被掳杀,从伊朗到东南亚,曾经都有大象群的身影,但是现在却越来越难以见到。为了保护大象实现区域自然的平衡,教师需要将对大象的合理保护进行具体化的研究,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提到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细化,并以实际条件进行拓展,让学生紧密联系大象灭绝的人文经济原因,从制定禁止象牙交易的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自觉化的展现。
   三、 培养一体化的环境观念
  (一)从学习材料中增强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完成基础的课本知识之外,积极进行生物素养的深化学习,帮助初中生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从生态规律入手,不断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进而增强自身的紧迫感,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之中,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节《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课本将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從自身做起”,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度,让学生认可课文中“合理利用自然”的观点;然后从教师提供的“水质富营养化”“酸雨”及“赤潮”等现象中,探讨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酸雨是工业产品排放硫化物而产生的气体”,补充“是什么”“为什么”的课题研究过程;最后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自主讨论,如何进行环境的污染治理,追根溯源,“水质富营养化,仅仅依靠禁止农药等成分的倾泻就能解决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帮助学生在不逆反自然规律的时候,开阔保护环境的思路。
  (二)从国情和法治观念出发
  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对实际国情的考察,这部分考察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经济开发,所以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我国丰富的生态环境案例中进行选取,调动起学生的关心热情。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二十五章《生态系统》通过对组成和能量流动进行了文本化的解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联系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所以对资源的开发较多,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带来的不可逆高速度消耗能够进行生物学科化的理解,并由森林和土地资源直接带来的生态问题会有土地污染、森林毁灭、淡水缺乏等情况,进行国情解读,树立起宏观的生物教学。除此之外,生物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一体化的理念”,为了推广这种理念,学生还需要学会从法治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教育,通过对这个生物知识角度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题目中,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对森林资源进行“伐林养林”相结合,在开发林木资源的时候,同时需要种植新树苗。
   四、 学校延伸课外生物教育
  (一)开展生物学习主题活动
  生物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追根溯源,在学校支持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承担起学科教学的任务,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丰富环保活动,让学生处处得到学习、时时敲响警钟。典型的主题活动有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这种讲座最好从地区出发,让学生树立起紧张紧密的情绪,如云南地区在2019年度出现了全球极度濒危的白腹鹭,这种动物生长在喜马拉雅的南坡地区,是一种地区性的大型鹭科鸟,而且每年仅仅繁衍一次,对生长的环境要求极为严格。通过对这种时事性的生物讲座,可以拉近学生课本和生活的知识,同时在讲座进行的过程中,相关专家也可以将发现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的步骤进行专门教学:发现野生动物,首先需要保护自身的人心安全,;然后要在不惹怒动物的情况下将动物进行捕捉;如果动物体格过大则需要及时进行影音记录;同时拨打地区的相关机构电话。让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参加到环境的保护之中。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在环境保护日、世界水日等有关自然环境的节日,进行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征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搜集拓展资料的能力。   (二)开展生物学习实地调研活动
  初中生的心智和身体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在实地的调研活动中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国际植树节的时候,初中的生物探究可以从植树这种简单的活动进行开展,尤其是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植物的两大作用进行了基础的教学,呼吸作用能够保证养料的生产;光合作用能够产生较多的氧气,所以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应用。在植树之前,学生需要根据课文中的呼吸作用知识,计算出植树的时间段以及注意事项,要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进行移植;同时根据光合作用的要求,避开阴天移植,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学生能够发动合作的力量共同移栽树苗,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环保意识的外化。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开展动物标本制作、动植物园游览等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 发动学生能动性,进行知识外化
  (一)发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环保活动
  除了学校开展的活动之外,为了丰富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相关的课题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际环境的勘察,同时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需要进行安全教育,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的开篇就将微生物作为教学重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将食物的发酵和保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教师可以将这种简单的实验作为环保活动的内容。例如,学生可以进行微生物的实验,培养菌群,不断满足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要求,如大肠杆菌的正常寄居作用对肠道的消化以及超出数值后的负面作用,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树立起时代感和责任感,重视生态环境中的各项成分,为生态的平衡提供个人贡献。
  (二)进行学期的学习心得检测
  生物的多样化教学,归根结底是需要落实在纸面的测试上的,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多样性的同时,要定期进行检验,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及时的复习。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的课本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独立的一章,其中对生物的多样性和措施保护进行了条理性的梳理,教师为了将这部分知识进行迁移性的测验,可以选择具体的生物保护作为问答题素材。首先,在素材中列举出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藻类生物生存在水塘水域之中,它们产生氧气提供给鱼类呼吸和食用;鱼类之间等级分化互相捕食;水鸟捕食鱼类的同时也被更高一类的鹰类捕食;腐烂的动植物生态都被微生物分解为微量元素。在这个生物圈之内,如果某一种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那么短时间和长时间内会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同类之间的竞争、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其他鱼类会因为藻类充分而数量增加;但也会因为水鸟的集中性捕食而产生数量减少的情况。通过这种实际的例子,学生能够树立起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存亡关系,对生态系统本为一体产生更深的学科性理解。
   六、 总结
  新课标对各项课程的教学都进行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忧患意识,教师需要以和谐发展为理念,不断研发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秦伟强.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2]纪霞,周峰.中学生物教学与大学专业选择:以生态、环境相关内容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10):54-55.
  [3]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6):96-97.
  [4]康建芳.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10,23(2):134-135.
  作者简介:屈蕴,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中学。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寄宿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改变策略研究》(立项号:GS【2018】GHB07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8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