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园空间设计中的文化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燕

  摘要:学校空间建筑是学校综合性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够赋予学校建筑新的生命和精神。校园空间设计应做到工具与人文兼顾,实用与丰富融合,校园与环境共存。校园空间设计应浸润文化,传达特定的文化气息;立足人本,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空间;关注成长,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空间;创造丰富,支持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校校园空间文化的建设需要建设者不断学习和积累,需要思想与实践的互动提升,需要不断进行诊断、改进与提升。
  关键词:空间设计;校园文化;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5A-0041-04
  学校是一个人度过青少年时光最重要的场所,校园空间文化的创造对学校发展及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和国家对学校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对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当下校园空间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代学校空间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校园空间缺乏融合化、人文化的设计理念。有的校园空间设计过于追求建筑造型的美感和视觉冲击,缺乏人文关怀,不少学校的空间是分离的、割裂的、枯燥的,“形式上”和“视觉上”的空间难以与师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二是缺少个性化的环境空间设计。整齐划一的教学楼,标准化建造的操场,千篇一律的装修风格,校园环境规划的趋同性使得学校缺乏个性和特点,校园差异性越来越小。三是缺失多元化的学习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仅指教室及里面桌椅板凳由走廊贯通的一间间教室,犹如工厂里的一个个车间,单调乏味。
  如何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建构校同空间文化,让校同设计契合学校的文化,丰厚学校的内涵,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尝试做了一些突破和改变。
  二、校园空间设计理念的文化思考
  当下的教育发展重视校园资源的共享性以及校园的开放性。今天的“学”,不一定发生在“校”中,校内校外资源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学校不再是“地点的标记”,而是“空间”的选择。我们在设计校同时,力求体现这一理念,让校同与儿童、社会、自然对话,并把学校的文化主旨“一所打开的童学园”这一理念融入学校空间设计。打开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童学是基于儿童立场的真实学习,是学习的最理想狀态。因此,学校空间的架构都遵循“打开”和“童学”两个关键词。力求实现校同与儿童的精神对话,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对话,与城市社会的生活对话。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世茂小学成了一所公同里的学校、社区里的学校、街区中的学校。在这打开的空间中,儿童真实的、立体化学习成为可能。
  1.校园与自然融通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是儿童的“不言之师”。孔子主张,儿童应亲近自然,丰富知识和心智。我们学校毗邻国家级湿地公同,北门外是九溪墅区,南门外是暨阳湖金融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学校的建筑可以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使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儿童回归自然,在自然中研究与学习,做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这是学校的使命与职责,也成为我们重要的校同空间设计理念。
  2.实用与丰富融合
  学校建筑要打破传统教学空间单调乏味的空间感受,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按照自身教学特点对功能空间进行个性化组合布置,在美观、得体的前提下,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提高公共空间、教学设施的使用率,实现教学空间的多样化。
  3.工具与人文兼顾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曾言:“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学校的一切建设应该为了人的发展而来,因此空间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仅要满足人的基本生活、学习需要,还要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审美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由的需要等。要对师生进行情感关怀,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课余活动场所和师生多向交流平台,让师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校园空间设计的实践路径
  学校的空间环境建设要尽可能传承学校的文化,融合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好的规划设计,就是既要从自然的角度来进行规划,义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实现师生最大程度地发展。
  1.浸润文化,传达特定的文化气息
  人文性是校园空间文化最为根本的属性,它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教育者的意识和思想。建筑是物质的,如果离开了人的思想,就只能是砖块的堆砌。只有赋予它人文的气息、增加文化的元素,它才能成为学校文化的符号。学校空间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它在师生不自知的状态中持久地发挥作用,浸润成为人的终身品格。在学校空间文化设计中,我们遵循“儿童第一、共享开放、为学而生”的原则,从中国、世界,自然、自我四个维度出发,打造了“三厅一廊一中庭”,赋予校同空间文化建设更多的空间与张力。
  “正茂厅”是进入校园后的正厅,主墙面白色浮雕镌刻着校训“立小事志大道成茂才”。因空间充裕,正厅设计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展厅和休闲等待区,该厅以展示“校外的世界”为主,为师生打开了“窗外的世界”。“研展厅”是学生课程研究的集中展示厅,可以集中展示学生在主题学习、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学习成果。“艺展厅”有两个空间,一边是学校艺术课程展示区,另一边是为有特长的孩子定制的作品展厅,整个空间中西交融,充满文化气息。一廊名为“栋梁”,用于宣传学校的优秀师生。廊尽头配童诗《小树》,树叶为磁性贴板,每位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代表自己的一片树叶,把它贴到墙上,长廊就这样逐渐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激发着学生对学校的亲近与热爱。一庭即“中庭”,这一空间虽属于室外,但却能遮风避雨,是孩子撒欢的好地方。中庭设有开放的小舞台、游乐区等,供孩子张扬个性、彰显自我。“三厅一廊一中庭”的建设,充分彰显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同中的教师和学生。   2.立足人本,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空间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学校的教育空间,陈了最基本的教室之外,更期盼有趣味的、有生活味儿的环境空间,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抚慰与成长。
  (1)感受自然之美
  理想的校园空间是要让校同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让校园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运动、成长,好像处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在我们的校同里,种有四季常青的桂花树,也有一到冬天就光秃秃的银杏树,这些不同的花草树木可以让学生从环境中感悟四季交替之美,在接触自然中观察生命的奥秘。同时,我们在教学楼的顶部,开辟了“空中花园”,学生们课余之时可以登高远眺或放眼绿色。校园内建造了“茂石”“琼林坡”“地雕图”“养素园”等自然景观,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点都有文化内涵和设计考量。学校在与湿地公园连接的围墙上开了一扇小门,直接通往湿地公园,可以让孩子奔向湿地,到大自然去学习。在校园内则学习借鉴物态文化建设成功经验,规划建设了“三室三馆”湿地学习空间,呈现趣味化的教学资源,形成展现课程特色、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校内校外环境的有效勾连,使得有限的校园空间得到了延展。
  (2)营造生活情趣
  学生在校期间时间很长,除了常规学习活动外,休息、讨论、交往等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校建筑是站在“教育者施教”的立场上建立起来的,无论是空间构成、场所大小及室内外的一切设施,优先考虑的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之需。新时代的学校建筑应该是满足“学习者需求”创造的环境,让学校空间设计为师生生活、生命成长服务。学校食堂名为“暖暖的阳光房”,三面落地窗环绕,设计明快,光线充足,兼具餐后休闲、食物课程、班级聚餐三项功能,里面还设有学生种植义卖区、农作物展示区和“爱心餐吧”体验区。食堂旁边开辟了种植田,每个班级承包地块,学习种植,了解物种,接触自然。中庭“我的舞台”是一个开放的小舞台,设有表演区、海报张贴区、观赏区等,可供孩子们预约表演。“个展厅”则为有特长的师生提供个人艺术展示的平台,如书法、艺术、手工作品等。下棋厅内的一些拼桌椅,供学生随时学习、交流和休息。浓厚的生活情趣,多彩的空间设计,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的融入感,也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3)满足师生交往需求
  学校空间是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也是師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完成信息交换和相互学习的场所。为满足广大师生的心理特征和交往需求,学校应包含多个类型的交往空间,用于各种规模的学生及教师团体交往。如学生、教师和校内的作人工员可以在空闲时充分利用会议室安排会议、进行小组讨论或者休息;图书馆的绘本区,可以进行旋转式授课,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湿地研究院的椅子可以灵活搬动,便于课堂学习形式的切换。学校巧妙设计了美丽的水泉和池塘景观,一方面改变了建筑的小环境和气候,赋予学校建筑新的意境,另一方面为师生营造了亲水、休憩、交流的空间。学校还设立了“苏适空间”心理咨询室,内设沙袋、玩具等心理宣泄物品,帮助学生沟通交流和纾解情绪,同时这也是一个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场所,教师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3.关注成长,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空间
  现在的学校建筑,已不再是一个仅为师生“遮风挡雨”的空间,而是一个富有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的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有研究指出,21世纪学校物理空间必须要支持20种学习方式。一所学校如果设计要使用50年,不只建筑结构要有50年的强度,更要有能配合这50年教学方式变化与科技演进的前瞻设计。
  我们学校整个建筑群底楼共4436平方米,原建筑图纸设计了如行政办公、储藏室等功能区。如果这样,孩子一进入校园,看到的都是冰冷的建筑。为了给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学校对空间布局作了重新调整,在一进门大楼的底楼建设了“游艺成长营”,通过打通学校整个建筑群的底楼,让学习空间更为开阔、延展。“游艺成长营”一词来源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表达两层意思:一是从儿童立场出发,学得轻松活泼;二是与国家教育目标相契合,让学生学得丰富多元,全面发展。“游艺成长营”共设同学、创客、心理、运动、阅读、自然探索、创意、手工七大活动中心,均设计为大面积的共享、多功能教室,融入了先进的技术,如交互式白板、3D打印机、影音试听等。学生能参与计算机研究、科学探索、手工实践、网络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扩展解决问题和设计思维方面的技能。学习区、活动区、展示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相互转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与交往空间,弥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
  现代教育空间应支持师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多个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打造,让学生不再被灌输知识,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发现、寻找、解决和创造,真正实现“立体式学习”。学校教学区的二、三楼分别设立了适合不同年段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空间,以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进行自律学习活动的空间”。低年段学生爱玩耍,在教室门口的景观楼梯下,我们仿照幼儿同铺设草坪,安放了小型玩具,满足孩子喜欢亲近泥土、爱在地上打滚的需求,有效实现幼小过渡。中年段则配上了小书橱、小台阶供学生自发观看和表演。高年段配置了公共电脑和洽谈桌,让学生课余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让学生与学生成为一起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学校还开辟了多个多功能场馆,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围学中心”着力打造雅致的空间,琴棋书画花茶诗,让孩子见识中围之美,爱上中国文化;“创客空间”提供机器人、3D打印、搭建等项目,分别供低中高学生使用;“体育馆”设有攀岩区,可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的体育活动。升降式篮球架的使用,也让体育馆成为室内集会、特色活动的合适场所。湿地研究院让学生的学习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科学探索延伸到艺术创作,从实物学习延伸到网上学习,从常规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公益实践;“阅读中心”设电子阅览区、整班阅读区、教师阅读区、绘本阅读区等,构建了层次丰富的阅读空间。   学校校同空间文化的建设需要建设者不断学习和积累,需要思想与实践的互动提升,它不应停留在现在“有”的状态,而需要不断进行诊断、改进与提升。
  责任编辑:颜莹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ampus Space Design
  TANG Yan
  (Zhangjiagang Shimao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600. China)
  Abstract: School space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chool comprehensive culture and theidea of school education can present school architecture with new lives and spirits. Campus space design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instrument and humanity. integrate practicality with richness. and achievecoexistence of campus and environment. Such design should be immersed in culture and convey the uniqueflavor of culture. It should be human-based to create the diversified space of learning life. Meanwhile. it shouldbe concerned about growth and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for learning. Besides. it should be fullycreative to support the diversified learning styles. To this end. the builders of campus space culture need toconstantly learn and accumulate. to interactively enhance their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to continuouslydiagnose. improve and progress.
  Key words: space design;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2020-04-12
  作者簡介:唐燕,张家港市世茂小学(江苏苏州,215600)校长,高级教师,姑苏拔尖人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5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