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学友共生”课堂的前导与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荣芳

  摘 要:“学友共生”数学课堂教学把“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作为理念指导,以“学友互助”合作方式为基本学习形式,学生结伴,互为“小先生”,互为学友,互助学习,共同生长。课堂初始阶段的学友划分、小组分组和学友培训等前导环节的设置是共生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四步二环”课堂操作方式是落实“学友共生”课堂的指导性教学程序,“共生”课堂以“四步二环”课堂结构为载体与抓手,力争构建以生为本、有序、有情、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态。
  关键词:“共生”课堂;学友互助;四步二环
  “学友共生”课堂教学范式是基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念提出的一种教学观念、价值与教学方式体系。“学友共生”数学课堂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发挥“学友互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全面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 小学数学“学友共生”课堂的先导
  “共生”课堂的三大特征是自主先学、小组合作、当堂检测。课改不仅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共生”课堂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这种小组不是一个简单的分组,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初对分组原则、组内任务等进行前导性的设计。
  (一)合理分组,保障小组合作有序性
  1. 学友划分
  学友的划分是各项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因为孩子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我们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能力等方面,采取优化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弱。经过反复课堂试验,一般把A和C的学生设为一对学友,因为A经常会是比较强势的,思维比较敏捷,理解能力也比较强,如果D和A一组的话,能力相对较弱的D有可能跟不上A的节奏,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整体的推进,而A和C成为一对学友的话却能很好的互助,自然,B和D就是一组了,当然,他们也对其他小组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 分组情况
  小组合作是4人围坐,围坐不是必须的,但一定是有效的。一般这样进行排位,A和C是同桌,B和D是同桌,A的对面是D,C的对面是B。在交流时,先是学友两人交流,然后再小组四人交流。A是C的小老师,A把C教会的同时还要监控最弱的D,B是D的小老师,B把D教会的同时,要向A汇报他们俩的交流情况,A是C的小老师,也是这一组的组长,叫“最强小老师”。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无法走神。一人走神,好几个人提醒,一个人学不透,好几个人去教他。这样在小组里又嵌套了两个“学组”,大大解决了课堂上老师不能兼顾每一个孩子的难题。
  (二)加强学友培训,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
  当教师在尝试课改的时候,就一直思考如何保持孩子原有的生命状态,让孩子们自由的绽放,于是,在课堂上,让孩子自由地表达,但是,我们发现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确实是勇于表达了,但是表达的是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课堂,一个字“乱”,且效率低。为提高学友合作的时效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建立规则,加强课堂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培训:第一,课堂规则培训;第二,“小老师”专题培训;第三,“学友”的专题培训。
  1. 课堂规则培训
  培训关键是细化,细化到交流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次交流的顺序,甚至是我们交流的声音都有要求;再一个是汇报,两个人也有明确的分工,学友负责汇报答案,而小老师的作用就是补充、纠正、点评,让小学友去汇报,就避免了强势单兵作战的局面。甚至是汇报时的站位,也是有要求的,学友站在左边,小老师站在右边。还有在汇报时,只有学友二人都举手了,才有资格回答问题,这样就要求小老师必须教会学友。
  明确课堂参与技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交流技巧:一人说话大声说,两人说话悄悄说,多人说话轻声说;汇报技巧:学友互帮互助,语言条理清晰,敞开心扉表达,虚心接受质疑;参与技巧:复述别人的发言,提炼要点和关键词;等等。可以说,交流是一种课堂参与,倾听更是一种课堂参与。强调纪律,不是你的课堂有多安静,而是你的小组活动的有序程度。
  2. “小老师”的专题培训
  学友互助中的“小老师”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人物。我们每学期初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小老师”定点、集中进行知识系统培训,让“小老师”系统掌握数学每册书、每单元的知识链。比如,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为例,不仅让“小老师”先理解分数的意义,还会进一步的介绍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继续学习《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后续在五年级还会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相关知识,让“小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便于更好的教好学友,同时还会培训“小老师”对“小学友”如何进行课堂管理,这都是我们学校培优的一个重要举措。
  3. “小学友”的专题培训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小学友”的自信心,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和“小老师”进行角色互换,尝试组织引领小组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敢问”的精神和“会问”的技巧,要学会倾听以及适时插话。刚开始这些话都是我们教孩子的,时间长了,才能慢慢的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不仅调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 小学数学“学友共生”课堂的实施
  “四步二环”课堂操作方式是落實“学友共生”课堂的指导性教学程序,“四步”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步骤。以数学新授课为例“四步”是分别是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巩固提高、总结归纳。数学复习课“四步”分别是知识回顾、题型讲解、互助提高、总结提升。“二环”即每个步骤下的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自主学习,学友互助;第二个环节是展示汇报,共同解决。“共生”课堂的支撑条件是“三单四诀”,三单是指课前的预习单;课上的学习单;课尾的检测单;四诀是指每一步都编制了一个教学口诀。以小学数学新授课为例,如下。
  (一)交流预习   首先预习单的设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先学的基础上进行以教导学,能够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突显了学科本体特征。自主先学,让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单”,不仅仅为孩子提供了思考和研究的方向,更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一开始预习作业的布置,只是让学生通读教材,看看例题等等,但是,慢慢的我们发现由于孩子的预习没有“抓手”,预习“目标”不明确,预习“效果”得不到保障。怎么办?给学生方法。于是我们制定了比较详尽的预习笔记,有了预习笔记,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方向盘”,这样既方便了我们了解学情,又深化了课堂学习。遵循预习的基础性和自主性。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就不会有孩子这么充满自信的交流、展示、汇报和真实的思维碰撞;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表现欲和思维能力。
  (二)互助探究
  如果说预习单的设计是我们给孩子“自学”提供了指导,那么学习单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接下来”的“互学、问学、教学、悟学”提供了一个平台。简单的说,设计时我们就是遵循了一个原则,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习题化。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徐州市学讲计划学生“五学”的“问学”和教师“五步”的“退一步”。以“小数乘整数”为例,出示学习单:“1. 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2. 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在这里,学习单的第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由算理转向算法,直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用看似几个“简单”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却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学习单的设计是问句而不是陈述句,我想这样更能引起孩子的思考。这一环节学生的质疑和对话,娴熟的互助和交流,让整个探究过程活而有序。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从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凝聚小组的力量总结出本堂课的知识点。
  (三)巩固提高
  当堂检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做练习,这一环节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夯实基础、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拓展应用。检测单设计原则就是层次化和多元化。比如,“基础把握”这一类的习题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可以吃饱,保证学生“学进去”。对于稍难一点的变式题就是为了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吃好,达到“教别人”,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在“共生”课堂中,教师对于问题、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是基于书本又高出书本的问题,或者是能充分暴露所学缺陷的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学情。
  (四)总结归纳
  本环节是总结归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友互助等方面设计学习单,让学生总结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教师最后点拨提升。出示学习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你对本节课知识还有哪些疑惑?你对你的学友(小老师)有何评价、建议?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或疑惑,如:知识易错点,学习方法,解题规律;教师点拨、提升;强调重点、难点、方法。这个环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悟学”和教师的“缓一步”。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学习成果。这一环节的教学口诀是:知识归纳声响亮,言语完整是保障;常常反思好习惯,概括分析记忆强;学友评价我帮你,和谐真诚是前提;评价小组要全面,互助娴熟是关键;重点知识多注意,天天交流常回忆;小结有法无定法,课堂教学锦上花。
  “共生”课堂以“四步二环”课堂结构为载体,以“学友互助”合作方式为基本学习形式,以“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为理念指导,以“互动生成、平等交流、智慧碰撞、情感体验、共同发展”为课堂生态,以“自主发展、高效课堂”为教学目标。构建以生为本、有序、有情、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态。“共生”课堂的理想样态是努力做到目标导向纵贯全程、主体参与方式多样、教学活动切实有效。教师不仅要会指导、懂进退、增素养,更要充分相信学生是爱学习、能探究,会合作的。让学生从学到说再到教,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南京:南京師范大学,2003.
  [2]李志刚,吴越.活力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志刚.课堂风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贲友林.现场与背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荣芳,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1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