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直观想象:赋予儿童数学思考的力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太金

   【摘 要】直观想象对于发展儿童的数学思考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助于激发儿童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儿童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唤醒儿童实践创新的理性精神。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帮助和鼓励儿童沟通数形联系、构建直观模型、创新探究模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品质。
   【关键词】直观想象;数学思考;理性精神;数形联系;直观模型;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37-04
   【作者简介】蒋太金,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一级教师,连云港市教学标兵。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审美智慧和创新精神,更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一、当下儿童的数学思考存在缺位问题
   数学思考,就是指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包括非数学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然而,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儿童的数学思考存在一些缺位现象。例如: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的表现消极、被动,缺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想的不是去探究、去发现,而是“游离”在一边,不去思考或假装思考;在数学交流中,很多学生的思考往往停留在浅表层面,主要是由于学习体验不到位,缺少实践反思,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深层分析;在数学探究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单调而低效,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的思考或支离破碎、没有头绪,或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缺少方法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
   二、直观想象对培养儿童的数学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不单是空间想象能力,也不单是数形结合思想,而是多种数学思想、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融合。直观想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直观性,直观想象是联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纽带,它既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把现实情境或数学问题抽象成直观模型,也可以运用空间想象把复杂的图形表征抽象成可视化的思维模型;其二是思辨性,直观想象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综合,将物体的形状、特征、变化等结合起来,将眼前的物象与心中的意象融为一体,进行深层次加工;其三是创造性,直观想象带给儿童的不仅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还有其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学习经验。由上可知,直观想象能开阔儿童的学习思路,丰富儿童的学习方式,提高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以直观想象促进儿童数学思考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沟通数形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培养儿童数形转化的意识
   1.借形解数,唤醒操作经验。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定义的理解、算法的形成、规律的探究等本身就是一个个抽象的思维过程。但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未形成,教师应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直观模拟等为他们提供思考的平台和“试验场”,引导他们逐步从直观模型过渡到数学理解。如教学苏教版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计算46÷2,相较于探索算法和理解算理,唤醒学生的操作经验更有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或图形分一分、摆一摆,巧妙地化解算法的抽象,这种真实的操作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实现对算理的透彻理解。然后从直观操作引出竖式计算。最后将竖式计算与直观操作进行类比。这一“联系操作支持理解,再由算法回溯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动作思维到符号思维的过渡。
   2.赋形以数,内化意义建构。
   图形的直观性为抽象的数学理解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有时也需要赋予“形”以“数”的意义,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具象的数字,從而使儿童理解图形的本质。如教苏教版四上《周期规律》一课,教师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图中的红色小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如果学生只是通过继续画图来寻求结果,那么他们的思考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如果跳出这一“藩篱”,把隐含在图形中的信息抽象成具体的数字(如图1),然后先分析数字中的规律,再结合图形来验证,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
   无论是借形解数还是赋形以数,都是为了在抽象与直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学生生成一种数形转化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地进行数学思考。
   (二)构建直观模型,化复杂为简单,提升儿童分析推理的能力
   1.搭建操作模型,让分析游刃有余。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三种模式:一是直观动作模式,二是具体形象模式,三是抽象逻辑模式。这是一个从动作感知到形象表象再到逻辑抽象的过程。教师教学时搭建操作模型,引导儿童将数学抽象付诸具身体验之中,既有利于儿童分析和理解问题,也有助于他们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如教学苏教版三上《分数加减法》一课,由情境引出算式 + 之后,接下来的探究环节,如果教师直接放手给学生,不少学生会直接将分子相加、分母相加,得出 ,这显然偏离了探究的主旨和方向。但如果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功能”,引导学生先把长方形的 涂上红色, 涂上绿色,再写出算式的得数,学生便能通过涂色和观察清晰地发现:5个 加2个 得7个 ,是 。操作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真实、深刻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有了最原始的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在学生的指尖流淌,思维在学生的体验中自然生成。    2.构建图像模型,让思考落地生根。
   数学的本质特征是其抽象性,抽象的数学知识本身也是儿童认知和理解的难点。在数学教学中,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起适切的图像(图形)模型,引导儿童借助图像(图形)的直观性来学习和审视抽象的内容,他们的思考便有了有力的支撑和清晰的视角,从而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和与积的奇偶性》,探究之后,学生便能发现:和的奇偶性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关系。看似完美的结局,实则未能真正凸显规律的本质。但如果教师此时及时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便会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借助图像(如图2)分析得出:奇数的个数是奇数,把奇数两个两个地凑成一对(即一个偶数),必然还剩下一个奇数,所以和是奇数。直观的图像真实地还原了数学问题的本质特点和核心规律,清晰地再现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智慧正在逐步形成。
   3.创建思维模型,让思维拾级而上。
   从更开放的视角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创建思维模型,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如苏教版五下“圆”单元有这样一道习题:求图(如图3)中涂色部分的面积。不少学生在解答时感到困难。究其原因,学生的思维是零散的、片面的,他们分析问题时缺乏清晰的脉络和系统的思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如图4),让每一步分析都清晰可见,数学推理也自然形成。环环相扣的思维模型既展现了解题方法,还原了推理过程,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反思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探究模式,化无章为有法,发展儿童理性思考的品质
   1.建构推理模式,让思考更加灵活。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从推理的角度观照数学教学,其活动过程就是数学推理的过程。数学直观能为推理提供模型参照,空间想象能在儿童脑海中勾勒出形象的思维模型和推理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推理,让儿童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发现、实验、想象和验证等活动过程,课堂也会因此增添几分智慧和灵动。如苏教版五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有8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学生不难想到,可以画图(如图5)来分析:8支球队两两比赛要赛4场,获胜的4支球队再两两比赛要赛2场,以此类推,一共要比赛4+2+1=7(场)。其实,分析到这里,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推理:产生冠军,就是最后只剩下1支球队,也就是要淘汰7支球队,因为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所以一共要比赛8-1=7(场)。
   2.重構思维模式,让思想更加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态度和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建科学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不断激发他们的成长意识和探索精神。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环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思考大都能发现圆环(如图6)的面积计算方法,即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从而得出π×102-π×62=64π(cm2)。与此同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生:如果对着圆环剪一刀,我们想象一下,展开来就应该是一个梯形(如图7)。拼成梯形后,梯形的上底就是内圆的周长,下底就是外圆的周长,高是4米,这样,梯形的面积为(12π+20π)×4÷2=64π(cm2),和刚才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学生不认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上述方法展开讨论……
   笔者认为,无论学生的发现是否成立,无论他们探究到了何种程度,只要他们认真思考了,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独特的视角、“另类”的表达直接激起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成就了他们思维的精彩。
   康德曾说:“如果没有感性,则对象不会被给予;如果没有知性,则对象不能被思考。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要引导儿童进行直观想象,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每一个儿童自主地学习、积极地建构、灵活地思考。如此,儿童的可能性被激发,学习意识持续生长,行为习惯持续生成,他们的数学思考也定会精彩绽放。
   【参考文献】
   [1]周德明.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构建直观模型解决问题[J].中学数学,2019(2):3-9.
   [2]戚兴栋.立足知识本质,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力[J].数学教学通讯,2018(11):10-11.
   [3]周立栋.小学数学中的推理及其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6(12):90-92,61.
   注:本文获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有删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3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