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据诗歌特点,有效使用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教学中依据诗歌特点,有效使用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1.运用文本资源,实现“以诗解诗”
  采用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初心,能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内涵,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会美妙的诗歌意境,在审美的享受中自然理解字义,明白诗意。
  第一,利用文本自证,“以詩解诗”。在执教部编版《雪梅》一课时,通过“辩论”这一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句所流露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在思辨的过程中更有例证,我出示了和《雪梅》表达情感不同的《梅花》一诗,让学生在诵读、比较中发现:卢钺认为“梅有香”“雪胜白”各有其美,确是匠心经营,涉笔成趣。这样的还原使学生与词人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寻常的字词瞬间有了无限的魅力。
  第二,运用文本互证,“以诗解诗”。特级教师张立军老师在执教部编版《爱国诗二首》时采用“文本互证”的方法。他以“读”和“悟”来代替逐字逐句的翻译,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巧妙地发现《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尾,张老师还用现代诗韵译古诗。
  2.借助书画资源,实现“以画解诗”
  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作”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第一,引画入诗为资源,诗画相融。在讲授部编版《雪梅》一课时,我设计两个小环节。其一,诗画相融,营造学诗之氛围。执教时,以惟妙惟肖的画面呈现孩子们曾经学过的古诗,进行看画猜诗,让学生们把诗词阅读与画面作比较,体会图文互换,诗画相融的意境。其二,诗画同源,营造诵诗之意境。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采用“配画诵读”的方法落实熟读成诵的目标。学生们在背诵中又一次体味到诗句的意境,也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引画入诗为资源,以画解诗。部编版《山居秋暝》一课,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想象作画的过程,逐步促进学生理解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及传递的情感。
  3.以乐入诗,实现“以乐解诗”
  第一,运用乐曲解读诗句。学校宋老师曾在讲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引入古琴曲《阳关三叠》。这首乐曲是立意于声音、画面、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饱含王维含蓄的情感。教师请学生随着音乐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由此,借助音乐走进诗人内心,读懂他一唱三叹的情感表达。
  第二,利用音乐创造情绪氛围。让音乐与古诗词巧妙地融合,为学生增加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如部编版《雪梅》一课,在创设诵读情境时,引入古筝曲《冬雪》,在音乐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声情并茂地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2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