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昆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农村校本課程开发影响着国家基础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于学生的课程内容有限。将农耕文化引入到农村课程开发工作中,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小学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通过深入探究农村小学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以期提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工作开发质量,为推动农村地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五千多年来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核与民族优秀思想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比如在农耕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孕育的爱国主义、家族观念、勤劳奋斗、谦逊待人等传统价值价值观念,对国民的个人品性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做好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政策,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推动农耕文化教育有利于构建现代乡风文明,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重要形式。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属于重塑乡村文化的范畴。
  (二)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是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们把开发的过程作为培训的方式,将实施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强调边研究、边实施、边改进的策略,不断深化新的课程学习观念和学习模式,从而为学生营造并展示一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
  1. 能够推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在开展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时,势必要推动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并实践农耕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比较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信息搜集、问题分析和新知识获取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探索的过程中,树立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 能够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准
  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在提倡参与合作学习并行,在开发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就遇到的各项教育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从而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所以,实施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推动不同教师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不仅能够推动教师更好地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推动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彼此之间的教学经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3. 能够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进程
  在开展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时,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开发全新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主动寻找日常劳动与实际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包含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内的教育合力,对农村教育体系进行重构。农耕文化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对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我国广大农村的联系,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和教育帮扶工作,从根本上实现农村教育工作改革的深化。
  二、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取向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参考的价值,结合白草塬镇农耕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历史,提炼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传承农村地方文化的需要;校园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时代农村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培养新时代农村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培养新时代农村教师课程建设及执行能力的需要。
  三、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农耕文化基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要形成科学的课程开发原则,以笔者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参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立足于白草塬镇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课程开发活动的四个原则:一是要保障课程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保证校本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个人认知规律,同时也贴近学生的未来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个人亲身体验的有效性;二是要求课程实践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提升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三是注重校本课程实践内容的参与性;四是注重校本课程内容综合性,加强与各学科课程的联系性和融合度。
  四、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计
  (一)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1. 通过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培养善学习、勇探究、善创造、勤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等新一代农村孩子。
  2. 通过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与实施能力。
  3. 通过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确保国家课程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开发有“农味儿”的“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凸显农村学校办学特色。
  (二)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农村学校的教育办学理念,把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相匹配,使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我校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之中。
  农耕文化课程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直面农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农村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所以该研究在设计前,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地方资源调查,确定了四个层面的内容:德育课程,包含“缅怀革命先烈”;探究系列课程,包括“有趣的植物”“24节气与地方农耕”“涉农诗词歌赋”“农村习俗”等;实践系列课程,包括“古农具寻觅”“开心农场”等;应用系列课程,包括“农耕文化长廊”“花样跳绳项目”“制作微型农耕器具”等。   五、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推动农耕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我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中农耕文化的有效渗透。比如,在校本课程内容中我们设计了“有趣的植物”课程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些便于种植、能够快速成长的室内绿植,要求学生从播种阶段开始,对植物成长变化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同时对自己的种植、栽培心得进行阶段性的整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进行绿植栽培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劳动思维和观察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农耕文化在学生体验中的有效影响
  在开展校本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吸取其他名校在相关工作过程中的积极经验,开展了“寻觅古农具”的生活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农具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在校本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先辈的劳动智慧和勤劳品质。此外,在学生自己动手修复农具并实践耕作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主流思想,学生们应用这些农具进行一定时长的劳作,感受农具的基本原理,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从而形成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有效理解。
  (三)推动农耕文化在课程实践中的有效渗透
  我校在开展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内容的设计时,充分利用我校周围的农村闲置荒地,在进行基本的除草、施肥之后将其开垦成了我校的农作物种植基地,然后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开展“开心农场”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划分为了不同的种植小组,对不同的种植小组进行不同的分工,特别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实践活动上,要求学生分工开展播种、施肥、除虫和作物收割的工作,學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劳动的快乐。这样一来,通过推动农耕文化在课程实践中的有效渗透,不仅推动了学生对农耕技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意识,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辛酸,收获乐趣。
  六、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在进行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做到理论知识与劳动实际的有效结合。农业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综合性的农耕文化课程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参与到更多的主题实践活动中,能够在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在农耕文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资源应用意识有了大幅度提升。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农耕闲置资源的再运用,积极开辟学生的农耕实践基地。在教学调研与实践方面,很多教师深入到白草塬镇的生产一线和各个乡村中,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农耕文化基础,并将这些因素融合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使得课程内容更接地气,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学校角度来讲,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严格遵从服务国家课程、补充国家课程、基于“有味儿”的农村学校的课程教育理念,使不同科目的教师能够凸显自己的教学特长,从而推动了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
  七、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
  我们要立足于学生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到农耕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深度融合。此外,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活动分享不同的心得体会。在课程形式上不能仅仅采用课堂讲授的课程形式,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与课内外实践探究活动并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个人动手操作和开发实践能力的课程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董云川,李保玉.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传承的实践探索及理性反思:基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的辨析[J].学术探索,2020(10):104.
  [2]陶柳伊,张永成.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以南宁市“美丽南方”文化振兴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7):298.
  [3]黄海云.新时代重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2):215.
  作者简介:
  张昆,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白草塬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85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