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0~6岁幼儿的音乐教育研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41-03
  音乐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幼儿园各进行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7个月左右的胎儿便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声音。应选择一些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应尽可能和宫内胎音合拍的音乐作为胎教音乐。8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分辨强弱声音的神经系统完成,对高音或低音都可以分辨。曾经有看到过有一则调查,胎儿喜欢低沉的如大鼓的音乐,而非尖锐的高音。现在书店里、音像店里,到处可见关于胎教的音乐音像制品,许多准妈妈们都会围在那选择一些舒缓的胎教音乐。9个月大的胎儿开始会对音乐表现出有限的接受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对婴幼儿的研究证明,他们的音乐能力是与生俱来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某些音乐能力是从出生就伴有的,而另一些如何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胎儿能够感受到音乐。
  音乐胎教的主要方法有:
  1.哼唱谐振法――母亲轻轻哼唱,让肚里的孩子感受到一些音乐的美感。比如哼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是母亲自身即兴所创作的,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声音、音乐。
  2.母教胎唱法――就是由母亲先哼唱出一句音乐,可以是有歌词的也可以只是单单的旋律,然后凝思婴儿在腹中学唱,达到一种交流,一种情感的交流。
  3.器物灌输法――也就是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按时按量反复地听音乐,听一些节奏不太快的,舒缓的音乐,每天定时的听,让幼儿对此音乐有所印象,有所记忆。
  4.音乐熏陶法――最常见的可以选择《摇篮曲》。将听音乐纳入日常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音乐。
  5.朗诵抒情法――即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诵诗或词以抒发感情,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积累母爱,不止让母亲放松心情,婴儿在腹中也可学习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将音乐的基本因素印入胎儿体内,让胎儿对声响产生记忆,给肚里的婴儿培养艺术能力。同时,音乐能给早产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具有保育作用。作为胎教音乐,音乐胎教法能使幼儿长大后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且有一种良好的大脑物质基础。
  二、把“家”作为教育的场所――家中的音乐
  幼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其优势和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出生两周的婴儿对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比不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要长。之后,婴儿就会对伴随声音的人脸进行微笑。到了2~3岁时,儿童能凭直觉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的动作。在3岁之后的儿童相比,更有创造力,因此要抓紧早期的音乐家庭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这也就是说,要在幼儿1~3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在一、二岁时要教给幼儿一些短小的幼儿歌曲,反复练习唱。三、四岁后所聆听分辨一些声音。如生活中的声音,大自然界的声音等。也就是要抓住生理上接受能力的时期,以音乐能力的发展带动多种能力的发展。
  2.按个别性来安排音乐学习活动。
  (1)按不同年龄特点来分,一般分为一至两岁,两至三岁,三至四岁三阶段,这三个阶段要逐步给幼儿一些渐难渐不易理解的乐曲去听,并逐步要求幼儿唱会歌曲,逐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听觉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的表达能力。
  (2)按不同个性与兴趣来分,幼儿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从小就喜静不喜动,有的孩子则反之,既然如此,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表现出对音乐的爱好,这个时期也就是孩子学习乐器的最佳年龄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乐器会对其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都有所帮助。而错过了这一良好时期,也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接受时期。
  3.注意家庭教育中的随机性及灵活性。当幼儿熟睡时、进食时、玩耍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听音乐,或者只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也能称为背景音乐,在幼儿玩耍时播放,让幼儿在玩耍时不知不觉的也能随音乐一起舞动,一起哼唱。陈鹤琴先生说过:“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无论游戏散步或动作,他们本能地都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当我们在逛公园时,会看见小孩子虽然一个人在游戏,但他必然会哼着小曲。也许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在唱什么,这时一种无意识的情感外露一种天真一种无暇。因此,在家里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根据一天的安排做调整,留给音乐教育一个最适合、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有利于幼儿接受。
  4.要注意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伴随儿童成长,在1~3岁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幼儿正确地唱歌姿势,包括身体姿势、头部姿势和口型,并保护幼儿的嗓音。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长能经常联系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作家、演唱方法、乐器等引导孩子的认知。并通过孩子的想象联想去理解音乐作品,逐步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家长要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表演在幼儿园里所学的音乐歌曲,防止幼儿形成害羞或“好表现”的行为的出现。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和主要照顾孩子的其他成员是孩子受到教育影响的第一任老师。婴幼儿时期是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良好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时代错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
  三、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
  儿童对音乐美的反映更为强烈,孩子都能在音乐声中兴奋起来,音乐的节奏能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产生共振。因此,儿童特别喜欢音乐,幼儿院中的教学基本采用音乐教育并行实现的。
  1.学前阶段音乐教育特点。
  (1)起步低――学习内容均应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
  (2)过程长――要经过幼儿若干个周期的无数次游戏活动。
  (3)目标多――最后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潜能的发掘。
  2.幼儿园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及对自尊心差的儿童、特殊儿童以及问题儿童有一定影响,同时音乐游戏能开发右脑,增加幼儿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并且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还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最后,幼儿园应以审美为核心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3.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
  (1)传统的音乐课。对于有些幼儿园中的音乐课,只是让教师根据课本,谈一首曲子,孩子在座位上跟着唱,直到唱会,记住歌曲,这样做便是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因此,推荐使用一些动物的叫声的音乐,如猫的叫声,让孩子表现猫的动作,形态,特征,可以是用手在嘴边当成胡子,拉几下,也可以跟着音乐学小猫叫,更可以,学猫的走路方式,或者舔毛的样子,这样让孩子自己创造表现动物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引导和保护。
  (2)其他课程中的音乐教育的穿插。在英语学习中,虽然现在还有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没开始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但英语教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进行幼儿英语口语的课程中,都是让孩子反复唱英语歌曲以记住音律,从而使幼儿能很快的记得所学的英语单词。而另有研究表明,在阅读乐谱和音乐演奏方面的明确指示教学法,会大大提高数学的推理能力。因此,音乐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幼儿通过对音乐的认知学习,会对数学中数的概念,推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3)午休时的音乐教育。音乐是一种润滑油,当儿童在上完一堂“学本领”的课后,幼儿的大脑必定是处于疲劳状态,这时,便可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放些舒缓的歌曲,而在幼儿睡眠过程中,音乐也能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4)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使用的教材的要求。
  第一,要有真正的音乐游戏和儿歌。比如《拍手舞》便是一个边唱歌边游戏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孩子一边唱歌,一边跳,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这种游戏舞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肢体动作。通过音乐,视觉,运动觉,形象思维的参与,提高大脑的使用率,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能学到真正的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戏曲课程,或兴趣班,如国粹京剧、上海的沪剧、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等的地方戏曲,一方面能保护地方戏曲的传承,一方面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针对自尊心差的幼儿所进行的音乐教育的方法。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音乐对自尊心差的儿童、特殊儿童以及问题儿童的影响。就自尊心研究文献表明,音乐可能有助于那些自尊心较差的儿童增强自尊心。其一,有些音乐是具有勉励人奋进的,这些往往是通过歌词来满足的,而对儿童来说,一下难懂的词根本无法理解,因此,一半儿童歌曲歌词都应选用简单、儿童熟悉并贴近儿童生活的词语及话题,如是个配乐中《春姑娘的歌》的词:“春姑娘来了,她带着风儿,轻轻地轻轻地唱着:‘呼呼呼,呼呼呼。’吹绿了柳条,吹红了桃花……”这样平实的词,很容易让幼儿理解,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明白春天到来的意义,使幼儿获得自信心。其二,音乐对问题儿童及热数需要儿童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一般课程(课外活动和艺术课程)到特殊课程(音乐教育课),都有许多会令人感兴趣的情况,说明音乐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感受表现等,更重要的是使儿童在精神与心灵等方面获得更多更有益的东西。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身体、品格、意志力、知觉、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都是极其重要的。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们应当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致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0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