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也有利于当前的学习。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维、讨论等过程中自主探究,在思维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既通过思维不仅能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具有主动、求异、发散、独创等特点。然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结构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犹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也有利于当前的学习。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一、加强教师地位的再认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给学生学习的机会、创新的时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次楚雄州教科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云南省教科院的一位专家谈到加强教师地位的在认识,要解决“八个一”、“九个尽可能”,使我感触很深。“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去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去提出;疑难尽可能让学生去解答……”。这一切的一切,充分说明,只有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主动探索的时间,才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加强教师地位的再认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给学生置疑问难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质疑,自行探究,打破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从知识的传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只出示例题的条件:“甲数是50,乙数是40”,让学生来提出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1)甲数比乙数多几?(2)乙数比甲数少几?(3)甲数是乙数的几倍?(4)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5)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6)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一个个问题提了出来,问题有简单的,有复杂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都有学数学的机会,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都具有学好数学的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动手和动脑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形成及推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时,先是把一个长方体切分成一些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就可以知道它有多少立方厘米。然后提问: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或切不开,那该怎么办?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
  (1)每排摆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摆3排,摆1层,就拼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木块的总个数是:4×3×1=12(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3×1=12(立方厘米)
  (2)照上面的方法摆2层,就拼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木块的总个数是:4×3×2=24(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3×2=24(立方厘米)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然后,在学生理解了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加于应用,加深巩固。并在此基础上,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借助直观进行形象思维,知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口述操作过程,让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维,进而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并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构建。
  四、开阔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是存在的。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妨碍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可经常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加以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题途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算式,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经常引导一题多解,学生的解题思路会得到拓宽,逐步变得灵活多样,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
  总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维、讨论等过程中自主探究,在思维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3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