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学琴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明确提出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比较,不难得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思想品德科的教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
  一、教学目的:学会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学会生活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目的,即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使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增强,身体力行的意识尽量提高,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也就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逐步扩大的学生生活领域中寻求一个点来组织教学。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基于新课程、新理念、新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构造以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为核心的生活主题式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分为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中去三部曲。
  针对传统德育的有“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们可以努力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品德教育,依托教材,发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思维,延伸教育意义,做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学会生活,让学生在知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真正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创设情境,密切联系鲜活的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国家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并且农村初中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元的生活费,农村家庭低保户学生(贫困生)每人每天补助4元的生活费。全国将有1.5亿中小学生受益,请同学们谈谈感受。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感恩教育,学会感恩是维系社会和谐美好的心理机制,感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缕阳光。
  三、教学方法:体验生活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自我陶醉般地讲课,学生却没有进入相应的状态;老师认为学生完全应该理解、掌握的课堂知识,学生却存在疑问;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茫然,老师面对学生的表现惊讶。这些教学预期与教学结果的背离现象,正是传统教学方式局限性的暴露。作为一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常常遭遇这样的心痛场面:课堂上学生争着说自己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用纸,课下学生乱扔垃圾、乱扔纸屑;课堂上,讨论着该如何孝敬父母,回到家里却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定心反思,还是由于思想品德课没有很好运用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与生活脱节之故。新课程教材本身就是一些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如果我们能从这些生活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时事新闻等生活资源,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总之,“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著特点,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牢牢地植根于生活这个大舞台时,寓教育于学生的活动中,我们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生活的背景材料,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真正使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元洪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6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