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伟,张艳红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被有形无形地限制于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致使学生学习“唯书至上”,严重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在世纪初的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切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分类和载体形式
(一)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和社区课程资源。只要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学校课程资源,只要是家庭内的课程资源就是家庭课程资源;学校和家庭之外的课程资源统称为社区课程资源。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种课程资源都十分重要,从经济成本和效率原则出发,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种课程资源中,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更多地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的载体是指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而表现出来的。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可以将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课程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制品和电子音像制品。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度,一方面有赖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几方面的合作、共同支持完成。
(一)学校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学教师,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通过参加各级培训、继续教育、专家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水平;通过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器具设备,如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教具等,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创建专门的科学教室、实验室,来更新科学教育设备;通过补充和更新科技类书籍、影像资料等,来拓展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的功能;通过开辟学校空地,建立气象站、饲养园、试验田等,来开辟科技教育基地……
【案例】
校园里的各种植物是开展科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将学校的各种大树都标上身份识别牌,如植物名称、科别、生长环境、用途和价值等;在学校花坛中种植各种常见的植物,如凤仙花、二月兰等,并标识植物的名称、种植时间等;将学校的空地开辟出一小部分,作为“开心农场”,种植常见的蔬菜,如油菜、白菜、胡豆等,而且“农场”有利于各种小动物的生活……当学生学习“植物”单元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园的大树和其他植物,对植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的特征和植物的生长变化(即植物的生命周期);当学生学习“动物”单元时,可以充分利用花坛和“农场”开展“寻访各种小动物”的活动,便于学生理解小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设计成“科技长廊”,在“科技长廊”的宣传栏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蚕的生命周期”“蟋蟀的生活环境”等,便于学生分享、质疑、表达和交流学习成果。
(二)家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小学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的动物与种植的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关,如家庭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厨房的食用油、食盐、调味品、洗涤用品等,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课程资源。通过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饲养动物与种植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家长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案例】
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料。如孩子在家洗碗筷时发现,油污用水很难冲洗干净,但是使用少许洗洁精,立刻就能将油污除掉,联系孩子正在学习的“溶解”内容,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思考这一现象的原理。家里的油盐酱醋都是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好材料,在学校研究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回到家再实验同样多的水能溶解多少白糖、味精,孩子就会对溶解的概念理解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家长不仅可以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原因和结果,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动手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各种实验仪器,如集雨器、风向仪、计时器等,孩子可以利用这些自制的仪器进行“天气”单元的学习。当学习“物质的变化”单元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制作各种再生纸,如有香味的、有颜色的、厚的、薄的、有花纹的等,让孩子充分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且还可以使孩子直接参与到人工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的研究课题中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社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十分广泛,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图书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水平;通过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通过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水平;通过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科学实践能力……
【案例】
重庆市北碚区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山下、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畔,拥有丰富的自然物种资源。自2009年,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碚区环保局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为区内的小学教师进行了多次生物多样性教育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在学校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组织培养技术、园林植物的识别、缙云山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等等。随后,北碚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宣传保护活动。如:同兴小学学生到农贸市场宣传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并给市场管理人员提出合理化的管理建议;蔡家场小学的学生到重庆科技馆参观恐龙展览,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朝阳小学的学生调查校园的植物分布并绘制成校园植物地图;多所小学学生参加重庆市环保局、园林局和林业局主办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主题活动……这些都是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有益补充和升华,这些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是课堂学习不能替代的。经历了这些培训和活动,教师在教授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时有了更多素材和活动方法,学生则更加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需要每个人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只要用创新的理念去开发和建设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辩证地处理好各种资源的关系,优化各种资源的组合利用,就能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只有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深入发掘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小学科学教育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屈敬华.新课程下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钱万正,刘炳升.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新理念[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2(8).
[4]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3~6年级)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符 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