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策略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飞

  【摘 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中小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导学案”的编写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要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有效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使用时还要避免出现“导学案”代替教案、教材这样的误区。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改革;学案导学;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880(2011)12-0060-02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关注差异、尊重情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的思索。
  
   一、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制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导学案”编制是由教师个人或同一学科教师集体设计而出,很少甚至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导学案”是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心理,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采用学习喜爱的学习方法,所以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而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设想,教师的想法不能代替学生的思想,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所以,“导学案”应是由教师主导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的,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当前一些中小学关于“导学案”的目标设计存在着非智力因素考虑不足、以教学目标代替学习目标、目标不详细清晰、没有层次等诸多问题。因而学习目标的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在“导学案”中,关于学习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诸多方面。其次,学习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引导、帮助学生,使之达到预期目标,通常表述为“使学生……”;学习目标是学生个人各方面发展的预期目标,它是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的,可以表述为“学会……”“能够……”等。第三,学习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既要有总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也要有分步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反馈。
  
   三、注重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或复习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把问题罗列出来,设计成了作业题的形式,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所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质疑性。具有质疑作用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从而解决问题,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把自己的思路、观点强加给学生。
  2. 启发性。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在实验操作、调查取证、搜集与处理各种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中,使知识、技能得到提高,在情感、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3. 差异性。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注意将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为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4. 新颖性。陈旧、呆板、深奥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逃避心理,所以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形式要灵活多样,结构要新鲜、新颖、简明扼要。
  5. 合作性。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能引发学生兴趣,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研讨和争论辨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加强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释放学生潜能”的教学理念。但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指导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点拨、示范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学法指导的核心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导学案”的编写要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创造自然的教学情境和社会实践启发学生独立自学。中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决定了中小学生学法指导必须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具体实际的情境,而不能就学法讲学法。其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强化学法的成功体验,激发动机。
  合理、高效的“导学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引导、指导的主导地位,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两方面的误区。
  (一)用“导学案”代替教案
  “导学案”与教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案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处理、整合知识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未来的学习策略。“导学案”则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简而言之,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学案则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现实中把教案变为学案,或者省略教案,这样就忽视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教案的依托。因此,“导学案”不能够代替教案,教师只备“导学案”而不备教案是不可取的。现代课堂教学既要重视教案也要重视学案,教案包容学案,要突出学案的主题和分量;学案是教案的主体核心,要反映教案的主导思想和创意追求,呈示教案的精华和重点,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既重视了教师的教也重视了学生的学,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二)用“导学案”代替教材
  有的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用“导学案”,而放弃了教材,出现了“学案代替教材”的现象。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导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导学案”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而编制出来的,“导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知识系统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分析,使之能够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材这个基础。首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预习教材内容;其次在预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第三,回归教材,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的基础上,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直接影响“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编制和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学,还要注重教师的导,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与课程教材结合起来,使“学”和“导”的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吴殿更. 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9(18).
  [2] 关士伟. 新课程视野下中学化学学案设计的研究[J]. 化学教育,2005(1).
  [3] 赵立金,张景彪. 浅谈“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J]. 江苏教育研究,2009(11c).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