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论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朝霞

  [摘 要] 从讨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特殊性着手,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剖析了该专业毕业生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分析认为将兴趣爱好和自身专业能力相结合、分清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以及正确的文献查阅方式是选题的关键。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选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77-03
  本科毕业论文是锻炼和检验本科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整个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将来,使四年来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选择什么样的论文题目,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既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又能够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是对将要撰写论文的基本方向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有题目确定好了,文献的收集和阅读才具有针对性。本文将结合苏州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际情况,就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表现的专业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一一论述。
  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的专业性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是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从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和学术状况入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学科,属于交叉型、应用型的学科,涉及经济、管理、法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运用。该专业由教育部1998年增设并首次批准招生。到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近百所。对开设了该专业的各院校网站所公布的公共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各个院校均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有的院校形成了以经济学为背景的专业特色,有的以社会学为背景,有的以公共管理学为背景。无论是哪种特色的院校,教学课程设置都突出综合性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以及强调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因此,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能够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综合性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工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为符合上述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在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着眼点,围绕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秩序等主题,综合运用劳动经济、社会保障、管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可能多地反映该领域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论文选题定位准确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
  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中存在的问题
  苏州大学2000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到目前已有7届毕业生,通过分析每届毕业生论文选题过程,并结合最终成稿毕业论文的质量,发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属于人文社科类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殊的表现形式,由此决定了该专业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选题时的方法和策略。
  2.1 选题宽泛,主题表达含混
  许多毕业生写论文时选题的大小和深度不当,往往造成大题小作、多主题、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的结果,严重影响论文质量。苏州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初的几届毕业生选题多以“我国”作为论文的研究范围,例如“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医疗、失业、工伤等)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等等,以为这样的选题资料比较容易查找,而我国的实际国情是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在各地的发展进程、实践效果差异很大,这样的选题本身就蕴含着多向度的问题和论点,在区区几千字的本科毕业论文篇幅内很难论述清楚。另外,由于选题过大,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毕业论文,结果造成学生不愿或难以深入,而是采取东拼西凑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经过几届的开题训练和引导,以“我国”为研究范围的选题大为减少,但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主题表达含混不准,如“某某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甚至有的同学以某某村为例,类似这类的选题外延缩小了,而内涵却很大,概念表达含混,没有分清制度建设和制度实践的不同,混淆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差别。
  选题的大小要与论文的篇幅相称,与论文的水平要求、层次高低适应。选题过于宏大,不是一篇本科论文能够承载得起的。本人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反映他们查找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也有不少大题目,而一般来说,只有相关的研究有了相当积累,可以在一定的高度上概括、总结和比较,才能作好大题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大题目往往无法形成逻辑体系严谨的论证,特别是无法形成论点的纵深突破。即使写出来,成稿的每一章甚至每一节都可以单独做一篇学位论文,答辩时非常困难。
  2.2 选题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与写作目的缺乏认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熟悉,一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从专业范畴内寻找方向,而是凭自己业余阅读的兴趣,贸然在其他专业和学科范畴内选择一个论题。例如,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失地农民和农民工问题成了学术界持续研究的热点,各专业均从自己的专业视角选择研究主题,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市民化问题,法学侧重于研究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权益受损与保护问题,教育学研究侧重于研究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以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的选题也备受本校毕业生的青睐,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研究如何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但有不少同学偏离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如“某地农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某地失地农民的生存与适应”,此类选题所要探悉的范围与本专业方向有悖,学生缺少相关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很难完成高质量的论文。
  毕业论文作为专业学习的一个综合性检测手段,所要衡量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本科论文的选题不能脱离自己的专业知识,因为本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大多源于本专业的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和理论,一般而言,既无深度,也不成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的要义是要以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研究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和现象。
  2.3 选题两极化:或过于陈旧、或过于追逐热点、 或偏题
  很多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做充分的开题准备,为了以后写作时资料好找,有些学生认为较为成熟的题目资料好找,有些学生认为热点问题资料好找,造成了所选论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追逐热点的问题。如发轫于1993年并于1997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已被讨论透彻,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的选题很难突破已有研究的束缚,因而缺乏创造性,既无理论意义,也无实践价值。而过于追逐热点的选题,大多来源于媒体资料,如“夹心层住房保障问题分析”,这样的选题做论文往往将种种现象东拼西凑,论文无理论依据、无深度,更像是一篇记者的新闻报道,达不到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有些同学为了避免重复,选择比较偏的题,而太偏的题难度太大,对于没有论文经验或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按质完成的可行性较差。

  毕业论文选题要具有新意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学位论文的灵魂、魅力和价值。一般而言,学术论文的创新表现为三方面:资料创新――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新材料;方法创新――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原有材料进行新的论证;观点创新――对已有学术观点提出疑义并提出不同观点。如前所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着眼于解决该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应鼓励和提倡资料创新。
  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 题策略
  论文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而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因此,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3.1 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能力结合起来
  很多毕业生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感选择热点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兴趣爱好是最好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认知事物的原动力[1]。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由此产生的研究动机将最为强烈,研究的情绪会比较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与此同时,由选题而形成论文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运用过程[2],如果仅凭兴趣爱好选题,往往会出现困难太大、力不从心、难以胜任和完成的结果,因此论文写作是否顺利,选题时还要兼顾到自身已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程度。在四年的学习中,曾对本学科哪些问题感兴趣?哪一方面的知识积累或资料拥有最多?学习或阅读的过程中,对哪些问题产生过怎样的感触和想法?通过衡量和明确自身的专业能力,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适合自己主观能力的研究题材。
  3.2 先选定研究方向,再确定论文题目
  论文选题往往是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先大致选定一个研究方向。然后,根据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的材料确定论文题目,题目是研究问题,要有具体的问题作为支撑点,因此要把研究方向跟研究问题区分开来。许多同学选题前不知所措、选题后题目偏大,就是因为把这两个问题混起来了。研究方向是比较大的研究范围,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就是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实际上是一个大的问题。而每个方向又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例如,“苏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及适用条件”就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因为这只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这个方向的一个具体层面。其他方面诸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难点”等并没有包括在“苏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及适用条件”这个问题里。所以,它们分别构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这个方向的具体问题。因此,所选题目必须深入到具体的研究问题的层面上,如果只是停留在研究方向上,就会出现大题目,写作的时候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3.3 精读重要的代表性文献,泛读一般的相关文献
   选题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狭窄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越来越小。当然,找到小问题是不容易的,必须大量阅读已有的研究文献,明确选题依据[3]。一方面,文献查阅可以掌握已选定的研究方向已经有哪些研究成果,做到了什么地步,进展如何,哪些具体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或是有哪些不足等等,掌握这些信息之后才能避免重复性、陈旧性选题,才能体现新意;另一方面,文献查阅也可以让自己清楚原来所选的方向能否驾驭,客观条件是否充分,避免因参考资料不足等因素而半途终止,或勉强完成而质量不高的结果。
  现实中,毕业生查阅文献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有些学生有心尝试原著的深层阅读,但一上来就是最艰深的著作,结果导致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有些学生面对大量的文献束手无策,流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还有些学生只进行简单和低级的表层阅读,文献仅限于从百度或谷歌的浅层搜索中获得,几乎没有有效查阅。如何从浩瀚如烟的研究文献中找到对自己选题有启发和参考意义的资料,必须要有正确的文献查阅方式,即精读重要的代表性文献,泛读一般的相关文献。重要文献指对所选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和文章以及某些权威学者撰写的综述,对这些文献要获得原文并仔细阅读。著作的查阅可以提升理论水平和掌握该方向的研究方法,对查阅原著有困难的,可以只阅读对原著的解读。权威学者撰写的综述或引用率高的综述里信息含量大,仔细阅读可以搞清楚相关概念、研究进程等。相关文献指与自己所选方向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和自己领域内的除重要文献以外的其它文献,对这些文献以阅读摘要和框架结构为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启发性的文献可以升级为重要文献,阅读全文。把参考文献按照与自己研究内容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不同文献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提高文献查阅的质量,并可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
  综上所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特殊性,好的选题不仅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4]。如何避免选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选择合适的题目,需要经过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国玲,哈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6):45-46.
  [2]杨勤,吕冬生,李亚敬.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9,(3):113-116.
  [3]范新干.汉语专业本科学术论文选题立说概谈[J].襄樊学院学报,2009,(6):66-68.
  [4]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5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