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新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刁淑颖

  摘 要:新课改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然而许多课堂活动因为指导思想不正确而收效甚微,本文想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问题设计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性作些浅显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性; 课堂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61-0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重要的教学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新课程标准实行8年之后的今天,新课改再一次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轮新课改的浪潮与新课程标准的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不同,更多的是由学校这个教学主体自觉地展开的。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提出“生本”的思想,南外仙林分校在“教学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的课堂新模式。
   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加强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加强课堂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活动当中,如何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这是关系到新课改能否取得突破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此为衡量标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即为有效。
   事实上,我们从听课经验上看,许多课堂看似都让学生活动了,但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换句话说,没有发挥出他的主体性要求。
   课堂讨论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课堂讨论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这是能否提高学生自主性的根本。“本次课改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是基于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P103)我们认为,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的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并且是他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只有在探究他自己的问题时,才会表现出最大的自主性。
   真正的难题是教师如何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加以引导。美国学者布罗姆等人根据认知的复杂性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见美国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P8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这是不同层级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分析课堂问题所处的层次,就有利于得出更准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分类者指出:“沿着这个等级越往上,个体就会越用心,越投入,越依靠自己,逐渐让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再受到别人的支配。”(同上《有效教学方法》P86)
   这样,教师就不必急着先从知识的层面灌输,而是抓住学生在预习中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从评价的层面入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再有效地把个性化的问题转化成为班级共性的问题,从而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举一个例子或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优势: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发表了王爱娣的《中美语文教材里的〈瓦尔登湖〉》一文,比较了中美语文课上问题的不同。
   以人教版为例,我们的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
   1.作者说:“一个湖就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这篇课文写景细致逼真,而且情境交融,精彩纷呈。参看下面的示例,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欢的语句,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3.《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国家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这样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历的魅力?
   而在美国,问题是这样的:
   1.根据你的看法,一个人独自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2.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3.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要比富人好?(证据支持)
   4.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职业连线)
   不难看出,中国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以“认知”为主,思考的题目设置过分迂阔,不是一般学生能够或愿意思考的,总体来看,更多的是文本的理解与探究。但美国语文课堂,首先强调的是读者的个性化理解与评价,更便于调动读者的情感,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与生活,而不是固定的文句,把生活与文章链接,体现了真正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新的课堂改革对培养学生主体性提出更高、更先进、更急迫的要求。正像王富仁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学课本中阴柔的、温良恭俭让的文章太多,充满阳刚之气的、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的、向生命挑战的与命运抗争的文章很少。青少年原本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他们对这类文章更容易接受,也更能从中获得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能力。”(王富仁《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选文既无新意,思考题又都是以死板的文本考证为主,教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就不能有效地突破这些不良影响,课堂活动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
   《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也。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格物致知?自主学习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国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王爱娣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