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等五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光宁 等
欣赏
□ 蒋光宁
比尔・盖茨没等到大学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开始了创业。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他集聚的私人财富就超过了世界上38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人们常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整个世界;每一位杰出人物的身后,都有一位杰出的母亲。
1975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在母亲节的那一天,他用斜体英文在贺卡上写下了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原来,这位大器早成,独步天下的亿万富翁,从他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珍贵礼物――欣赏。
欣赏是一种喜欢,一种陶冶,一种提高,一种收获。欣赏的本质是热爱。
母亲欣赏孩子,就像欣赏心中的太阳,收获的是灿烂。
老师欣赏学生,就像欣赏园中的花朵,收获的是绚丽。
天底下几乎没有不喜欢被欣赏的人,几乎没有被欣赏后不尽心竭力的人。
有一种人,他谁都不欣赏,惟独欣赏他自己。这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清高,实质上是一种狭隘。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欣赏,都应当记住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这就是被学术界称道的詹姆斯定律,或欣赏定律。
纯美的取代
□金马
在美国波斯顿的剑桥市世界级学府哈佛大学的中心广场上,塑铸着哈佛的铜像。哈佛大学的历届毕业生都在铜像面前举行毕业典礼,以表示对这位功绩卓著的教育家的崇敬。其实,这尊铜像塑铸的并不是哈佛本人,而是借用哈佛的挚友――一位医生的形象,原因是由于淡泊名利的哈佛,生前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点形象的记录。然而,人们却并不介意这种“美丽的欺骗”,知悉内幕的人更看作是纯美的取代。这无疑是反映了一种境界,一种洒脱,一种率真的心态。
从通常的思维逻辑来看待,假托是令人生厌的,世袭式的取代更是令人作呕的!但是,当人们把纯美的友谊之情推向极致――以至取代朋友的形象承袭朋友殊荣时,人们不仅认同了,而且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无视形象的真伪了,这其中所隐含的情理是很耐人寻味的。
郑板桥治学联
□ 毛金玉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其实,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也称得上是一绝,尤其是关于治学论文的楹联,意蕴深远,至今传诵不衰。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这副治学联,构思新巧,含蕴丰厚。借助“咬定”,上联形象地说明对人有益的书本知识,应锲而不舍地刻苦学习,毫不松懈;凭着“比喻”,下联告诫自己要加强品德修养,保持翠竹般的高风亮节,也希望儿孙像拔节而起的嫩竹正直、高洁。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此联是郑板桥自己艺术实践的总结,常被后人用来说明创作理论问题。“三秋之树”叶落枝现,喻指文要善于剪裁,突出主旨;“二月之花”怒放迎春,喻指文章要立意深远,新意迭出。上下两联各用比喻句,形象地阐明了写文章要精炼简洁、立意新颖的深奥道理。
抓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该联体现了郑板桥的文艺批判观,也反映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上联意思是说,评论一篇文章若是没有真知灼见,只是隔靴抓痒地泛泛而谈,即使满纸赞誉也毫无价值;下联则是指对文章的批判,只要能抓住根源、说中要害,即使是满纸的责难也会令人感到精彩,心悦诚服。
打草稿用全力;
说闲话无漫心。
对联概括了郑板桥朴素的写作体验和谦恭的处世态度。上联说,写文章要重视打草稿,因为打草稿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形成文章的重要环节;下联说,与人交谈不可态度冷漠、漫不经心,因为那是交流思想、掌握信息、积累素材的一种形式。对联全用口语写成,看似平淡无奇,但平中有味、淡中传神,富有教育意义。
盖达尔的“偷技”
在莫斯科的一处电车站,一位手捧几本书的小伙子上了一辆电车。他在口袋里掏了好久也没掏出买车票的钱,只好难为情地看着售票员,接着他又继续掏口袋,终于找出一枚硬币微笑着递给了售票员。
在电车的乘客中间站着一位头戴灰色鸭舌帽的人和一位穿军大衣的人。突然戴灰色鸭舌帽的人抓住了穿军大衣的人――因为他看见穿军大衣的人悄悄地将手伸进了拿着书的小伙子的口袋。
电车停了下来。人们激动地喊着,穿军人衣的人试图说点什么,但人们谁也不听他的。这时一位警察走到他们三人面前。警察让穿军大衣的人出示身份证。
穿军大衣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难为情地说:“我没带身份证,这是我的前苏联作家协会会员证,我叫阿尔卡季・盖达尔。”
“我们可算见过这样的作家了!”车厢里的乘客讥讽地嚷道。然而那位拿着书的小伙子却默不作声。
“他到底偷了你什么?”警察问小伙子。小伙子红着脸说道:“我昨天才来到莫斯科,刚考上大学。我口袋里没钱,他没有偷我的东西。”
“难道他真的没有偷您的什么别的物品吗?”于是小伙子又仔细地翻了一下口袋,突然他发现了一张50卢布的纸币。
“这不是我的钱。”小伙子腼腆地说。
全车人都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作家盖达尔,然而盖达尔却什么也没有说,他只是看着地上。
大师的评语
□ 尹玉生
法国伟大的音乐家柏辽兹,早年生活贫困。他的音乐当时不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直到《幻想交响曲》被李斯特等音乐大家认定是藏在浪漫主义标题后面的古典杰作之后,他的音乐才被完全认可。
成名后的一天,一位青年音乐爱好者来到他的家,演奏自己的曲子,征求柏辽兹的意见,并想拜他为师。不料,柏辽兹听完他的演奏后毫不隐瞒地说,你根本没有音乐才能,我这样痛快地给你这个结论,是为了使你赶快放弃音乐,另找出路。青年人听了,从头冷到脚,满怀羞愧和不安,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柏辽兹的家。他走到街上时,柏辽兹却从楼上窗口探出头来,高声地向他喊道:“我不改变我刚才的评语,但我得补充一句,大师们当初对我也这么说。请记住,你和我当初一模一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8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