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被低估的孩子(外五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孩子们的领悟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孩子们在讨论“猜物”游戏的规则,其中,他们否决了“如果猜出结果可获得给出线索的优先权”,他们认为,这会让一些人没有机会参与,应该轮旁边的人。你看,无论是游戏,还是生活,孩子们可不是停留在表面,他们完全能够触摸到事物的本质。关于奖励,身处其中的我们,虽然意识到“你获得的同时你已经被控制”,但无奈身不由己,无论愿意与否,已经进入奖励规则的局,开始追逐奖励而忘记要做的事。可孩子们只是要享受“游戏”本身,他们意识到奖励与游戏无关,甚至会破坏游戏,在自主决定中,孩子们的领悟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二、表扬的局限
  与人交流、讨论,当你发表一个观点时,内心真实的期待是什么?获得肯定,得到赞扬?接受质疑,深入话题?我的体会是,褒奖可能会让你飘飘然满足一时的虚荣心,但交流也就此中断;质疑可能会让你蹴蹴然难解此刻的纠结心,但话题也由此深入而突破。我也发现,成人之间的交流常常会中断,孩子们一旦开始讨论却总是能深入。当然,孩子们还需要来自成人的支持,相信会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质疑则帮助孩子们进入自我修正。而讨论中的表扬对孩子们不仅没有帮助,还会干扰孩子们就事论事的思考,干扰他们享受倾听、讨论的乐趣。
  三、谁的椅子?
  进班后,一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椅子了,旁边的小朋友建议可以坐另外的椅子,可他说不是他的。老师顺势跟孩子们讨论椅子的话题,结果孩子们从贴了照片的椅子还是幼儿园的,只有照片是自己的,因此谁都可以坐,到没必要贴照片并直接取掉了照片,再到座位也无需固定,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比如跟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一系列讨论。当小朋友发现老师竟然允许时,孩子们兴奋到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他们迅速找到新的位置,叽叽喳喳跟朋友热烈地交谈起来。让老师多少尴尬的是自以为最好的位置竟然人最少。一次平等协商初步放手的尝试,就给了老师深刻的体会:那些习以为常的管理是方便老师而非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对财物的认知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孩子们对能够自由选择的兴奋度超过了选择对象本身;只要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会直接告诉老师自己需要什么,而无需你去刻意研究。
  自由选择座位,好朋友终于可以坐在了一起。童童情绪不好,说爸爸打他了。好友说他也被爸爸打了,问你爸是怎么打的?童童说踢屁股,朋友惊讶“我也是被踢了屁股啊”。两个孩子由此乐得不行,刚才的情绪瞬间消失。你看,有朋友就是这么好!给孩子们自由,让他们自己决定要做什么,朋友有了,相互的慰藉有了,人生的幽默有了,面对诸多困难的勇气有了!
  四、教师的目标,还是学生的目标?
  静心倾听,才能听到孩子们真的需求。带领孩子们去户外,如果只是进行预定活动、游戏,那你也只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听不到、看不懂、抑或视而不见孩子们发出的信息。其实,只要不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目标,你就会发现他们正满足于某个小角落的隐秘,喜欢着相互自在的交流,发现了树上竟然长了蘑菇,围在一起争吵哪个恐龙更厉害,躺在某处享受阳光,对司空见惯的事好奇惊讶,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等等。这就是孩子们的兴趣,每一个细节都有机会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通道,而教师的一切目标只有乘坐上孩子们的兴趣之车,才有实现的可能。
  教育孩子,从听懂他们开始。
  五、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他可以面对一块方形的黏土,把它想象成房子,里面住着动物,做着什么事情,还由此编出有趣的故事。
  两个小女孩玩几何图形拼贴,就交流出家人生活及到各处旅游的照片集锦,虽然一个关心人,一个关心背景,但并不影响她们的想象和交流。
  一個孩子对“回声”的想象是墙里一定有弹簧,虽然看不见,但一定藏在最最最里面。
  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并非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只要我们细细聆听,就能体会到,孩子们有时候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有时候是通过想象来弥补不足,还有时候是将不相干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论建立联系。这些想象总是借助材料、通过游戏进行,丰富可变化的材料可以支持儿童自由的想象,而游戏则是连接儿童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纽带,他们由此认知环境,也由此改造环境。这时,儿童是自由的!
  六、被低估的孩子
  孩子们用吹风机把乒乓球从垂直的PVC管子吹出去,出口左侧有半槽管道,乒乓球有时候进入管道,有时候进不去。老师与孩子们讨论这是为什么?当孩子们找理由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提出,为什么一定要让乒乓球进入左侧管道呢?他说自己去游乐场也会从不同的地方出来,在地下停车场,这个出口堵车也会从另一个出口出来。结果孩子们就在右侧加了新的管道,乒乓球无论从哪里出来都会进入管道。随后,孩子们还将半管换成封闭管道,解决了乒乓球跑出管道的问题。
  我的思考是:孩子们在看似不同的经验中,能够感悟到其中有共同的特征,并用这样的特征解决了新的问题;讨论环节起到了支持认知建构的作用。如果没有讨论,而只是操作经验,或者是教师方向性引导,幼儿都难以出现持续的自我建构,即走向深入的过程;孩子们具有如此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孩子们能力的低估,是否是教育品质不高的原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8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