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淆的化学概念辨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海洋 杨晓春
发光、火焰、火星
发光是固体物质被灼烧时产生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里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火焰是指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的。受热时能够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固体或液体燃烧时一般都能产生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实际是硫磺受热变成的硫蒸气燃烧的结果。
火星的实质是炽热的固体或熔融液。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火星,实际上是炽热的铁与四氧化三铁的熔融液。
烟、雾、烟雾
烟是指大量细小固体颗粒悬浮在气体中形成的。如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是由于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导致的。
雾是指大量细小液滴悬浮在气体中形成的。如打开盛放浓盐酸的容器盖会看到大量的白雾,这是由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吸收空气中的水份所形成的大量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烟雾是指大量细小固体颗粒与大量细小液滴同时分散在气体中的现象。如磷在氯气中燃烧得到的是PCl3与PC15的混合物,PCl3在常温下呈液态,PCl5在常温下呈固态,所以当磷在氯气中燃烧时就出现烟、雾并存的现象,看到的是白色的烟雾。
点燃、燃烧
点燃是一种反应条件,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然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而点燃的结果是使可燃物发生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现象,而不是反应的条件。如2Mg +02点燃2Mg0,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反应的现象是镁在空气中燃烧。
组成、构成
组成与构成是分别从宏观(不可数)和微观(可数)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说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名称前不能加数量词,因为元素是属于宏观的不可数名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是由基本微粒(原子或离子、分子)构成的。若回答每个分子的构成时,必须说明由几个原子、由什么原子构成。
如对物质水(H2O)的认识或描述,从宏观上:水(H2O)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而不能说成水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从微观上:一个水(H20)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即“无数”要跟“无数”和“组成”相匹配,“个数”要跟“个数”和“构成”相匹配。
加热、高温
加热是一种反应条件,也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操作。一般是指酒精灯火焰温度(500C0以内)的加热。
高温也是一种反应条件,一般是指超过洒精灯火焰温度的加热(初中化学中需要高温条件才能发生的反应不多,主要有:木炭还原氧化物、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煅烧石灰石等)。
鉴定、鉴别
鉴定是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来确定物种中是否含有某种成分或是否是某种物质。如鉴定某无色溶液是盐酸,则必须确定该溶液中只含有H+和C1-。
鉴别是根据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区别开来,不必确定物质中所含的成分。如鉴别H2和CO2,则只需根据它们的不同性质,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分离、提纯
分离是指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性质不同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并得到各自纯净的物质,而且还必须进行状态还原。如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钠和氯化钠,不仅要考虑得到纯净的硝酸钠和氯化钠,同时还必须考虑最终使它们成为晶体状态。
提纯是指根据不纯物中所含的杂质与所需物质的性质不同,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至于杂质通过什么形式转化以及转化成什么样的物质,则不需考虑。如除去硝酸钠中混有的氯化钠,则只需考虑得到纯净的硝酸钠即可,至于使用什么方法,氯化钠最终转化成什么物质以及呈什么状态,均不需考虑。
爆炸、炸裂
爆炸一般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剧烈燃烧,空间内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压强迅速增大,导致气体剧烈迸出的现象。如氧气与氢气或一氧化碳或甲烷等可燃性气体混合,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所以在有易燃物、易爆物的场所,煤矿的矿道中都需严禁烟火。
炸裂一般是指在化学实验中,化学仪器由于局部温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损坏。如在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如果没预热、没用外焰加热、试管外壁有水,或为固体加热时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等不规范操作都易引起试管炸裂。
★编辑/王一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0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