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君肖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今后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
关键词:激发兴趣 鼓励质疑 启发想象 正确评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的关注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也成为课堂的主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实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断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语文教学中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课堂上经常爆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被教师发现应给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可能受到鼓励而发扬光大。如学习课外读物《项链》“失项链”这一情节时,有一学生犹豫而轻声地问,这项链究竟丢到哪里了呢?老师没有让这个“智慧的火花”无声无息地消失,而是及时地肯定了这一问题,组织全班同学展开对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有同学说,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上了,因为玛蒂尔德当时被成功的喜悦所陶醉,以致忘乎所以,乐极生悲;有同学说,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与上马车之间的路上,因为玛蒂尔德担心自己的穷酸相被其他贵妇人看见,因而走得太匆忙太慌张,以致忙中出错;又有同学说,项链有可能丢在马车上,因为这是辆破马车,马车颠簸中有可能震落项链。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玛蒂尔德的项链应该丢在她的虚荣心里。学生也被猛然唤醒,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明文也如此。如《地球是圆的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无力造成的。”我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和诗情画意的古诗词,就可以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教材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勺,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
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