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痕的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术活动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脸有不同的表情,五官会根据心理变化,脸的色彩也会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而中班的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对运用色彩进行表现很感兴趣。因此笔者选择了《变脸》这个题材,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旨在通过游戏、娱乐、观察、操作等方法,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心情体验,把自身的感受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色彩、构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并从而发掘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中班美术活动 《变脸》 方案研析
  
  The non-mark’s education――The middle shift fine arts move “Turn hostile” the plan analysis
  Huang Guihua
  【Abstract】The fine arts activity is refers to the fine arts domain stimulates the bab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creativity activity independently to carry on the study, the creation, uses scheme performance which one create to thing understanding and emotion, develops the baby thought flexibility, expedient, raises the exploration discovery the enthusiasm, unearths baby’s creation potential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face will have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the five senses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 face’s color also according to person’s psychological change. But the middle shift child is sensitive to the color, to carries on the performance using the color to be interested very much. Therefore I chose “Turned hostile” this theme, organized the baby to carry on the drawing. This activity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methods and so on game, entertainment, observation, operation, guides the baby sensation different mood experience, own feeling promotion for the artistic turn of expression, through the color, the composition displays in the work, and, thus excavates and raises baby’s creation ability.
  【Keywords】The middle shift fine arts activity“Turns hostile”The plan analysis
  
  1.案例背景
  
  美术活动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正切合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要求。为此,我对孩子的自主学习、创作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学习、创作的所需要条件和因素。
  脸虽然是每个孩子都熟悉的身体部位,但是脸的很多变化对于才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可能注意到也可能没有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变的脸充满好奇。脸有不同的表情,五官会根据心理变化,脸的色彩也会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而中班的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对运用色彩进行表现很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变脸》这个题材,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本活动旨在通过游戏、娱乐、观察、操作等方法,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的心情体验,把自身的感受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色彩、构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并从而发掘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案例描述
  
  2.1幼儿玩“指五官”的游戏,感知脸及五官。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很自然的拿出自己的双手抚摸脸,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感知脸的外型特点。教师的指导语:我们的脸上有什么?听老师的指令分别指出五官的位置(说指令时教师的语速和语音不断变化引起和保持孩子的注意力)。
  2.2幼儿玩“变变变”的游戏,感知不同表情的脸。教师和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变脸,并观察脸上五官有什么变化。变变变,我笑了;变变变,我哭了;变变变,我生气了;变变变,我害怕了。孩子们自由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充分体验各种情绪,并请孩子们自己说出不同表情时五官形状和位置的变化。
  2.3幼儿欣赏川剧变脸图谱,感知脸部色彩的变化。教师请幼儿看课件,引导幼儿发现色彩的变化。刚才我们玩了变脸的游戏,有位老爷爷看到我们玩得很开心,他也很想玩。我们来看看爷爷的脸有什么变化,变成什么样子啦?孩子们说到,爷爷的眉毛象火焰,眼睛象小鸭子,鼻子象两滴水珠,嘴巴是个一字,等等。一开始,幼儿们并没有观察到色彩的变化,于是教师问:“爷爷的脸,除了表情会变,还有什么也会变?”于是教师利用课件,在课件的暗示下,幼儿1说:“爷爷的脸都绿了。”教师马上惊喜的给予表扬,这激起了其他幼儿的观察欲望,幼儿2说:“爷爷的鼻子变红了,眉毛变成了一排绿珠子。”幼儿3说:“爷爷的脸变得一半蓝一半紫色的。”幼儿4说:“爷爷的眼睛一只是黑鸭子一只是绿鸭子。”教师对幼儿的回答都给予肯定,又说:“你们想玩爷爷这样的变脸游戏吗?”
  2.4教师提出作画要求,介绍作画材料。本次活动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几种创作的工具,有水粉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和砂纸,素描纸[已画好不同形状的脸型轮廓(有些配有发型和耳朵)]教师先引导孩子观察操作材料,讲解操作的要求及常规。重点介绍水粉颜料的作画方法及要求,再进行局部示范操作。
  2.5幼儿自选材料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在欢快的轻音乐伴奏下,老师提醒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自己喜欢的颜色变出自己认为最有趣最奇特的脸。幼儿创作出了一张张色彩、表情各异的脸谱。
  2.6教师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鼓励幼儿说说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此处的作品展示方法仍然是幼儿玩“变变变”的游戏,首先请孩子们把画双手拿好背对朋友采取边念变变变边扭胯再跳定把自己变出的脸给朋友欣赏,并介绍自己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五官和什么位置的五官变出了哪种心情的脸;然后再遮脸边念变变变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最后造型定位再向另一个朋友介绍;最后再玩一次“变变变”的游戏,请几个孩子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作品。

  
  3.案例反思
  
  3.1本活动属于命题画创作的艺术领域,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3.1.1在游戏、欣赏、绘画的过程中体验脸的变化带给我们不同的情绪体验。
  3.1.2大胆尝试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变脸的命题画创作。
  3.1.3初步运用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脸。
  
  3.2对照《纲要》,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幼儿发展创造性,让绘画成为游戏,让游戏成为生活。
  3.2.1我在活动过程中实施了有利于自主创造的指导方法――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3~6岁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只有在游戏中激发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学习。对于幼儿来讲,年龄越小,越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常常把绘画活动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绘画起来也就十分投入、大胆、无拘无束。幼儿可以在毫无思想负担以及自然、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知识技能。如指五官、变变变、变脸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孩子绘画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我巧用策略,以娱乐、游戏形式贯穿整个活动,激发和保持了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利用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过来了,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然后再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画画等方式进行创造。再加上教师的指导语言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孩子们在涂涂抹抹中表现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绘画游戏带来的乐趣。活动的针对性强,及时运用补强法则。让孩子在示范的环节上学会创新,在活动中我尝试采用创新方法,传统的美术教学运用范例统一图像,运用教师单向的示范与讲解来阻止矛盾冲突,要求幼儿服从划一的步骤与方法,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不但抑制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而且会使幼儿形成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作品看上去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在活动中,我请幼儿自己示范画表情,效果出人意料,原来我准备幼儿示范后,我还要进行加工,可事实上,幼儿示范的脸谱非常有童趣,瞧,眼睛画得一只象花儿一只象太阳;鼻子象个香蕉,色彩的运用也十分丰富。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作品展示,互相交流时,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将作品粘贴出来,让孩子欣赏而是运用游戏变脸,更好的激发了兴趣,创设了一个让孩子乐于表现,敢于表现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因此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非常快乐、开心。许多幼儿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了心情故事,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3.2.2我在活动过程中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样好玩的操作材料。中班幼儿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好玩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样好玩的材料。让幼儿为丰富多样好玩的材料所吸引,自然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例如我为幼儿提供多种做画工具,水粉颜料及笔、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油性笔等;各种已画好不同形状的脸型轮廓(有些配有发型和耳朵);轮廓有的画在水粉纸上,有的画在砂纸上,砂纸上用油画棒做画和水粉画的效果特别好,孩子们平常很少接触,又会特别的感兴趣。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3.2.3我在活动过程中为孩子们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经验,激发人脑中可以产生对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想象,但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从已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形成。基于这一点,我在活动前注意让幼儿多看、多听,尽可能地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并指导他们用笔画下来,加深印象。如玩幼儿玩“指五官”的游戏,感知脸及五官;幼儿玩“变变变”的游戏,感知不同表情的脸。教师和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变脸,并观察脸上五官有什么变化;幼儿欣赏川剧变脸图谱,感知脸谱色彩的变化。课前准备的充分使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不仅使幼儿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幼儿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2.4我在活动过程中为孩子们设置了阶梯。设置阶梯,引导创新幼儿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其的身心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次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的前进既是上一步的发展,又是下一步的准备,为此我们必须要由易到难。在设计活动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体会不同情绪体验与五官及色彩的关系上。幼儿对不同情绪体验所带来的五官变化掌握地较好,在此基础上来感觉情绪体验与色彩的关系。尝试运用水粉工具来进行绘画,这是个难点。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在教具的准备上我动了脑筋,设计制作了川剧变脸图谱,感知脸部色彩的变化,同时以游戏的形式出示,幼儿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略微引导下,很快就感知到脸部色彩及五官的奇趣丰富的变化等。在体验的过程中,幼儿实际上已经有了非常直观形象的印象,同时更好的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
  3.2.5我在活动过程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性的表现方法。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封闭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而自主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我提供给孩子多样的表现方法。孩子们可以运用五官的形状、五官的位置变化、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幼儿的创作更有童趣,更有灵性,更富有个性。可见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为幼儿营造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活动中我努力追求无痕教育。孩子们与材料零距离接触,情感是自然涌动的,经验是自然建构的,知识是自然的接纳的。着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老师和孩子是伙伴、朋友的关系,擅长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赞美。
  3.3改进建议:《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追问或转问,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发展扩散性思维。
  3.3.1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追问还不够及时和灵活,如教师问:“爷爷的脸有什么变化,变成什么样子啦?”幼儿1说:“爷爷的眉毛象火焰。”幼儿2说:“眼睛象小鸭子。”幼儿3说:“鼻子象两滴水珠,嘴巴是个一字。”我应马上接问:“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爷爷脸的变化?”
  3.3.2教师的语言可以更精练,更具趣味性,将孩子的创作往奇趣方面引导。
  3.3.3孩子作画时,教师交代要求不够,指导时要多观察,多用语言指导。
  3.3.4对孩子的关注不到位,没有关注到个别孩子的表情,如象茄子一样的颜色等。
  
  参考文献
  [1]Sawrey等著.高觉夫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加登纳著.兰金仁译.《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孔起英著.《幼儿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