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谁来拯救“新概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小京

  十年前,在全国发起了一项“新运动”――“新概念作文大赛”。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很成功的大赛,很有影响力。首次大赛参赛作品就有400HD多份,它给了青少年一个平台去展示自我,去携手文学。
  “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像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之所以在作文比赛前加‘新概念’这样一个前缀,是为了把它鲜明地和目前中学语文中的作文区分开来……”在首届大赛获奖作品选上,我看到了这次大赛的缘起,特点……同时也读到了很多获奖作文。不得不说,这些作文真的很棒,或风趣幽默,读来如沐春风;或成熟老练,给人踏实厚重之感;或文采飞扬,回肠荡气;或哲理丰富,令人深思……每一篇都是一个新世界,在这些色彩缤纷的世界里畅游,我惊叹作者们的想像力,感叹原来作文可以写得如此多彩,同时也感受到那些作者们独到、犀利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和心系天下、积极健康的精神。
  不仅仅是我读了作品受到鼓舞,那些大作家们、从事教育事业的学者们更是心里欣慰,他们庆幸中国的教育有救了,于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便理所当然、一期一期办了下去。
  到今年好像已经该是第十届了,十年的“新概念”和我们一起成长,它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都知道它的名字,它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大。然而,作为它忠实的读者,我在一次次阅览每届作品时,读出了忧虑。“新概念”我不是每届都读,每届都是厚厚的上下两册,像我这种三分热情的人只会耐着性子看完前几篇。我手头买的,有首届、第四届、第五届。首届很精彩,今天我依然这样认为。可是第四届,我仅翻了不到十篇;第五届更少,不到五篇,其实从首届到五届,作品集是越来越厚了。虽然这几届作品集改头换面了,但越来越俗气与套作的思路却仍旧在持续并越陷越深。
  不是不精彩,而是我觉得,它变味了。我没有鲁迅的胆识和机智,这个“它”并无实指,我只想从一个局外者,一个读者的角度谈谈对那些青年作者们的看法。
  翻开第四届作品集,我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无聊、压抑、孤单、爱情、情人、阴暗、肮脏、下流……看下去,觉得越看越难受,越看越沉重,沉重不再因为踏实,而是不安。这些作品不再幽默轻松,而变得沉重、阴暗。它依然搞笑,甚至于笑出了泪;它依然深刻,只是深刻得让你不安,仿佛每个青年作者都在极力挖掘,不是挖掘激励人心的哲理,而是挖掘人性最阴暗、最肮脏的角落,挖掘这世上最令人厌恶的假丑恶。仿佛这样做让他们有种快感,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发泄。我突然联想到80年代的“愤青”,可惜今天他们并没有愤怒,相反,他们抑郁,抑郁得无聊,无聊得空虚,空虚得变态……少了那种朝气和责任感。
  “无助、幸福,但又清醒痛苦地活着”,这是评委的评价,恰到好处。“我至今难以想像如果我不是坐在教室的活,是否也会去会一会久负盛名的四川辣妹,然后一起吃喝辣椒再生一个更能吃喝辣椒的大牛或大妞来符合进化论……喜鹊的叫声,听久了便觉得聒噪,我大叫一声女的留下,男的飞走!然后它飞去了又飞来,换个姿势接着唱。我从未见过如此的鸟,喋喋不休,魂不散,莫非是叫春?”等等,这是第五届中的一篇获奖作文,题目是《嫂子及纯粹记述杂乱无章的其它》,评委点评:“这个好长的有点语无伦次的标题看一眼就忘不了……我欣赏作者的叙事态度,冷冷的,酷酷的,像张艺谋的片子……”看完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哭笑不得,用一个流行的快过时了的词来表达我的心情就是――郁闷。有许多文章杂乱无章,主题混乱,清一色的灰暗色调,不是讲中学生早恋偷食禁果,社会堕落青年同居、分手;就是流氓集团流氓人物流氓事件;再然后就是自己压郁、孤单、空虚、前途渺茫等等。
  我真觉得这些作品,哪里像出自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青年学生之手?分明像出自那些低级作家,写些下三烂的小说娱乐素质低下的半文盲们。可是作者栏里,赫赫写着:"xx高级中学x班”、“xx高中二x班”。这些作品集,掂在手里沉重,读下去更沉重,这就是我们的“新概念作文”?不得不令人深思。
  同样是写高中生之间的爱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故事情节。还记得首届大赛上一位获奖者刘嘉俊,他的初赛文章是《物理班》,写一个高中男生对异性的感情,写出了90'm代中学生的那种温情和坚强,执著和洒脱,最终高中生认识到自己是面临高考的中学生。作品洋溢着青春的张力,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美,读来,让人欣慰、喝彩。而如今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翁们很容易地跳出了道德伦理理性的界限做出了些不负责任的事,然后颓废、绝望。其实我觉得透过文章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的作者们的成熟、乐观,一些现代青年的浮躁、不理智,难道说这就是青少年心理的走向?那么将来呢?真的叫人担忧。
  我以为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所以不敢发表,直到有一天看到同学也在看,我凑了过去,问她:“精彩吗?感觉怎样?”她抬起头,一脸痛苦的表情,说了两字:“郁闷。”我听了一笑,心里却一阵苦涩。不用说,她也体味了我的感受,或许,大家都有这种感觉。“新概念”长大了,却越来越灰暗,越来越不成熟。这是成长的蜕变,还仅仅是一个挣扎变形的过程,或者是这个社会变了?我毕竟才疏学浅,不得而知。
  可是,我为此忧虑,谁来拯救“新概念”?谁来拯救青少年心态?
  
  编后
  
  十年磨一剑。“新概念”这把“剑”如今有怎样的剑气?杨小京曲这篇文章,让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并且开始反思。我并不否定,在开始的时候,“新概念”对校园文学的推动作用。但因其本身强大的影响力,无可避免地使学生们陷入了模仿和取宠的境地。毫无疑问,这是可怕的。面恰巧的是,在编发这篇文章之前,我读到了赵长天的访谈。而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是,“新概念”的获奖作品质量在不断地下降,反而是一些落选的作品更具有才气和锋芒。
  但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表面,所有的问题也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这几期的“我反对”里,我们相对集中地刊过了一些关于此的讨论,比如胡姚雨的《韩式小说,我哪什么来“哀”你》、李斌的《唐诗过后是宋词》,从这些文章里,我感到一个深深的困惑和疑问: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风,到底往哪个方向吹?再深入地想一想,从当下的青春文学所呈现出来的诸多现象,到校园写作和阅读被无主题化的快餐文化所淹没……我想,你们可能有更多的体会,也或许,你并不赞同我的观点。无论怎么,我都希望,你们能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来信请寄:(030001)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新作文杂志社 麦坚 收
  E-mail:maijianl984@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5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