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心,谁来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6年,我在哈佛大学的书店里读到一本名为《大学的终结》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介绍说,为了了解未来社会大学的变革,他专门在麻省理工学院选修了《生命的奥秘》这门课程。
让他惊讶的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从13岁的孩子到72岁的老人,既有来自南美的医生和医学院学生、来自希腊的高中生、也有来自荷兰的退休化学家,斯里兰卡的大学辍学生、印度的全职主妇、乌克兰的软件工程师和菲律宾的护士。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但应该出现,而且也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在这一章,我重点讨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教无类,一个是混龄学习。
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回答两个问题:
一个是,为什么有教无类,说到今天,一直没有实现呢?
另一个是,为什么混龄教育会出现,而且是好事呢?
为什么有教无类,说到今天,一直没有实现?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从善,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官学对学生的限制,他招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咸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既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孟武伯、司马牛等,也有属于城市贫民和卑贱之人的颜路、颜回、仲弓、原宪、闵子骞等,甚至还有颜涿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
当然,在孔子的时代,真正能够接受教育的还是少数人,能够交得起十条干肉学费的人也是少数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教育始终是少数人的特权。
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只有25%,也就是说,还有75%的适龄儿童是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
1949年,我们国家全社会的文盲占总人口80%左右,到2000年时,青壮年文盲还有15%左右。
今天,受教育人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受教育,大学生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都这样了,我们为什么还说有教无类的理想,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实现?
客观上的原因,是由于学校的规模和条件所限,只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需求。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新的教育需求,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此外,孔老夫子“有教无类”思想,如果用现代的教育公平理论加以阐释,实现的难度会更大,要走的路会更远。
现代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有三个基本的层次。
第一是机会的公平,即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所有的人都能够有学上。几千年来,很多人是没有机会读书的,受教育曾经只是少数人的机会。应该说,这个梦想现在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做到了。
第二是过程的公平,即每个人享受到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不能有些学校条件很好,有些学校条件很差。有些学校教师水平很高,有些学校教师素质较差。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是公平的。
过程的公平仍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第三是结果的公平,即所有人学到的知识,或者根据他的能力获得的东西能够是比较均衡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仅是把一个既定的东西交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与过程的公平相比,结果的公平更加不易。
所以,真正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在传统的学校结构中非常困难。而未来学习中心,恰恰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可以使這样的理想有可能成为现实。
有教无类:谁想学,谁就是学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面向各个阶段的适龄学生开放的。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主要来源,也是各种学校的主体生源。
从理想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的各种教育资源,应该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这是“有教无类”的最高境界。
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架,就是为这个理想准备的。
由于未来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习周期,打破了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极大程度地释放了教育资源的空间。
现在,我们的学校周六、周末、晚间和各种节假日都是关闭的;我们的补习机构、社会教育机构则相反,在学校开放、学生上学期间也是关闭的。这无疑造成了双重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采用新型的学习中心模式,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可以放大一倍。同时,我们还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谁有本事,谁就是先生。在这个领域是学生,在另外一个领域就是先生。白天是学生,晚上可以当先生。一个能者为师,学者为生的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就会应运而生。
混龄学习,为什么是可能的,又为什么是好的?
传统的学校制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设计了班级授课制,把年龄相同的学生编班教学。虽然总体上来说,相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基本相同的认知水平与行为特征,但具体到每个学生来说又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说的那样,同样是七岁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育年龄可能是5到10岁。而且,即使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混龄学习也有其独特的优势。100多年前,蒙台梭利曾经批评传统的按照年龄“一刀切”的做法。
她指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所以,混龄教育是蒙氏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不仅在幼儿园期间可以混龄学习,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采取这一学习方式。
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那时候就是真正的“混龄学习”。我们班级中有跳级而来的不到20岁的应届高中生,也有30、40岁的孩子他爸、孩子他妈。 这种混龄学习的确有很多优势。大同学和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对我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时,我们的大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老师都丰富,老师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可以帮助解决。
现在我们的大学辅导员自己还是孩子,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在一个班级内或学习群体里如果有这样的人,整个教育的活力和能量会更强。
同时,同学里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小同学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也促使大同学不能懈怠。现在的大学教育制度,因为基本上都是应届生,来了以后基本都是同龄人一起在学习,混龄学习已经成为历史。
其实,国外大学也不像我们这样清一色的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我们应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混龄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使其发挥对我们高等教育独特的优势。
少年儿童来学,父母也可以同时来学
在未来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
在学校教育体系建立之前,少年儿童的成长完全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随着女性走出家庭,父母的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少年儿童的教育权让给学校,部分的家庭教育权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的。为孩子做榜样是父母亲的重要任务。对许多孩子来说,和父母在一起的意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远远比父母给予他的金钱、玩具重要得多。
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时候,如果父母可以同时到学习中心学习,有分有合,孩子可以学习孩子想学习的内容,父母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必要的时候与孩子一起学习。现在我们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钢琴,一起学习绘画,甚至一起学习科学,已经不是凤毛麟角的个案。
大量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学习有助于父母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指导孩子成长的技能,也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学习。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会帮助孩子阅读、观察、思考,从而构建一种亲密温馨又智慧的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未来的社会,可以像现在的哺乳期的产假一样,为父母提供学习假,弹性工作的制度,也会为父母陪伴孩子学习提供新的可能。
少年儿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
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占全体居民的35%,为2.41亿人,到2050年,老龄人口增加到4.87亿。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居全世界榜首。
老年人上学难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自从1983年中国开办第一所老年大学以来,我们已经先后创建了7万多所老年大学。2017年,全国有超过800万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但是这些人只占中国同龄老年人的3%多一点。在上海,6位有意向的老年人中,只有1位才能进入大学;在杭州,16个人中仅有一个名额。很大地方只能采取抽签模式,或者额满为止。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未来学习中心是一个好办法。现在的老年大学是把老年人“圈养”起来的,他们虽然可以互相取暖,减少孤独,增进健康,但是如果能够创造老年人与少年儿童一起学习的新的体系,与父母的陪伴学习一样,把老年人的隔代抚养,变成隔代教育与隔代学习,有分有合,三代人同堂学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将成为可能。
现在我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每个城市都设立一所老年大学。这也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如果我们打破传统的各类学校分而设立的做法,用新型的学习中心模式,既可以解决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也可以创造出新型的学习形态。
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
现在的学校,基本按照区域划定学区,所有学生在指定学区的指定学校学习,不允许“择校”。其实,这是在公共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教育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够适应的,而且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在好的学区居住的家庭就能够拥有好的教育资源,进入好的学校;在不好的学区居住的家庭就无法拥有这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因此,有钱人有权利的人,就拼命想办法居住到好的学区,优先选擇好的学校。
未来学习中心将会逐步打破这样的束缚。只要学习中心有富裕的教育名额,学习者有学习的需求,就可以为任何人开放。政府通过学习券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经费的支持,学习中心提供自己的服务维持运营,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自己支付必要的费用。
前几年,世界教育创新组织(WISE)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未来私人为教育买单的经费会大大增长,达到总经费的43%,远远超过政府的30%和企业的27%。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的钱相对越来越多了,作为公共服务的教育,为什么让老百姓掏的钱越来越多呢?
但是我仔细想一想,还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政府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教育需求 ,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的提供,那么大部分的人,未来更需要是个性化的服务。
未来政府仍然会继续买单,但是买单的方式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政府会满足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会更关注弱势人群的学习,会更精准地提供教育经费。例如,未来的非义务教育可能采取按照家庭收入付费的方式。十五年前我曾经访问过南美的一些国家,其中就有一些国家的学生教育费用,如大学学费,是根据父母的家庭收人来决定的。
所以,未来学习中心提供的学习资源会极大地丰富,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和公益组织免费提供,但是也有相当的部分是需要学习者自己付费的。正如现在的知乎、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一样,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是一种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买单的共同买单的付费方式。
学习中心,适龄学生仍然是主流
未来的学习中心,谁将是学习的主流?无疑,最重要的主体学习者,仍然是适龄学生。因为,对于适龄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成年人而言,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未来学习中心仍然需要有一套保障适龄学生拥有优先学习机会的体制与机制。
在未来社会,学习的场所会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曾经在日本上智大学做访问学者,为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日本人,了解日本社会,我业余为几位日本老人教中文。教室就是无偿借用的区域的公民馆。
公民馆,其实就是一个学习中心。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向公民馆申请教室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按照这样的构想,现在的学校改造成为学习中心以后,在优先满足适龄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的同时,可以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提供服务,尤其是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而类似日本公民馆这样的社会教育机构,也可以为适龄学生提供各种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服务。未来学生的学习可选择性会更强,机会会更多,弹性会更大。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苏州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7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