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威金斯和迈克泰格在其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指出:“太多的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未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实际上是“教师中心主义”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的讲述者,为此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也是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有效策略。本文拟对此展开探讨。
  一、引领学生开展“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即是要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主人”意识,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自我特点去进行个性化学习。具体来说,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学习目标有契合自我的规划,学习意识源自真实的自我意愿,学习过程能够自我监控,学习结束有意识地自我反思的一种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源自内心需要而引发的学习动机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自主和自觉。并且,自我导向的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状态,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主性,便会激发内心源源不断的求知欲,从而在一次次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不断培育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搜索或直接给予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源,做好指导工作。
  [教学片段示例1]自由平等的追求
  探究一:读书之我见
  截取三个典型时期从古至今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具体内容略)
  思考1: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读书的态度会发生转变,如果说读书是一种自由权利的追求,这体现了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创设自我探寻的课堂情境,为自我导向的学习做铺垫,为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埋下伏笔。
  探究二:你来发言!模拟沙龙
  思考3:对于读书,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认识?不一定要谈古论今,可以谈谈切身体会。
  发言:比如你为何而读书?喜爱读什么样的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身思考并理解自由与平等追求的主体差异性,增强学习的自我意愿。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加强自我认知,思索自己作为社会人的意义所在,这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加强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公众参与度。
  二、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学习
  问题导向,即以问题的提出来驱动学生思考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学习活动的中心,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问,做到导学、导思、导评,助力于学生问题导向的学习。“问题导向”中的问题,主要分为四类:
  1.情境性问题。学科课程中的抽象理论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才利于學生理解和运用,因此,创设贴切的情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开放性问题。这是相对于确定性问题而言的,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晰一些基础的具有固定性的知识;而开放性的问题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阶梯性问题。知识是有梯度的,思维同样也需要梯度性提升,那么这就需要阶梯性问题来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4.甄别性问题。事物的真伪都是通过比较鉴别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设置具有对比性甚至是碰撞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比较和鉴别,从而获得真知。
  [教学片段示例2]面对经济全球化——以京东电商之发展透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
  设计前提:文科老师的惯性思维就是从文科角度出发去设置课堂情境,笔者认为我们不妨跳出纯文科的思维圈,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师生共同融入课堂。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去涉猎其他领域,充分备课,以便科学地融入课堂。
  问题导向学习:聚焦“双十一”购物狂欢,透视“中国经济”。
  问题1:“双十一狂欢节”是在什么经济制度下产生的?
  问题2:“双十一”你有购物吗?分别向哪些公司购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淘宝可谓中国新型企业的一个缩影,由此透视“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现状和经济成分的构成。
  问题3:“双十一狂欢节”让我们看到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去思考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以问题导向来探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正确的态度以及具体的措施有哪些?整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步步引导,促使学生挖掘思维深度,分析现状,思考对策,同时认识到我们的学习并非是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也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初步思考。
  三、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对知识内容有了一定把握基础上的运用层面。在探究活动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智慧能力和必备的思维素养。探究首先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它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作中逐步接近答案。探究也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要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环节,强调学生观察的细微性和思维的敏感性;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着眼于学生表达自我的环节,突出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总结提炼的能力。活动探究是为了在实践中搅动学生的思维,只有思维的改变,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改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教学片段示例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渡:“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外媒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上周末老师已布置同学们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现在我请同学们自己发表你得出的结论。   (PPT展示)观点大碰撞:你赞同将“一带一路”倡议等同于“马歇尔计划”的观点吗?
  设计思路:摒除以往教师直接给予观点、直接导向的一贯做法,让学生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通过网络搜索关于“一带一路”以及“马歇尔计划”的相关资料,自己先行比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探寻的结果。课堂中产生的质疑碰撞甚至不需要教师出面,学生之间的辩论就能解决一些疑问,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设计]
  模拟发言: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如何驳斥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言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点出外交政策的制定依据并总结二者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与其只是让老师一个人动起来,不如让学生们充分动起来,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引领学生思维碰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政治认同感。
  四、引导学生开展“单元整体”学习
  “核心素养并不见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散落的零碎的知识点联结为网络。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一单元、每一课,甚至每一框题、每一目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单元整体学习需要围绕本节课或本阶段教学目标作为动机出发点设定教學程序,程序的编排按照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逻辑构建知识结构,最后为了改进教学或是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准备必须要依据一定的手段获得结果的反馈。值得一提的是,此策略尤其适用于复习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形成整个单元甚至整个书本的思维网络。思维导图形成的过程就好比人类神经元的联结,彼此之间通过某个特殊的介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教学片段示例4]比如:在实施八年级下册《坚持宪法至上》第一单元的复习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结成一张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任何一个点都能拉动整张知识网。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宪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宪法的地位”到“宪法的作用”,再到“怎么坚持依宪治国”联结出一条思维网络。本单元网络联结的主介质是“宪法的内容”,寻着这个介质的传导路径慢慢搭建知识的网络,把整个第一单元的两课内容,甚至可以把整本书的四个单元紧密联结在一起。
  正如威金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不是使用一大堆技术,也不是给学习者反馈许多词汇,而是通过词汇、活动、工具、引导性反思、学习者的努力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是一个复杂的、交互的成就,而不是单向的技能组合。”我们要避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致力于真实的探究——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研究和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2018YQJK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