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生命着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道信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每个人都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文题特点
  
  时下考场作文最流行的命题形式主要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这道题便是一道命题作文。和早年的命题作文题相比,现在的命题作文题一般呈现以下特点:
  
  1. 由观点命题改为范围命题
  早年的命题作文题标题就是观点,考题的高度限制给考生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考生若对题中观点知之不多,或对相关材料储备不足,纵有生花妙笔也徒唤奈何。这显然不符合写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当今的命题作文题,把考生从“唯一观点”中解放出来,大大有利于考生彰显自己的写作个性。
  例如这道题,有没有暗示观点呢?有。“生命的价值在于后天的努力”。从这一点来看,题目有限制。但题目又是开放的,因为“着”什么“色”,怎样“着色”,考生可以自己选取。在这个层面上题目仅仅给定了一个范围。因此这道题找准了限制与开放的平衡点。了解这些很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一特点,考生才能在标题规定的范围中大胆选择切入角度,谋篇布局,一骋才情。
  2. 添加材料与题引
  早年的命题作文题通常只给标题,不加提示。如今的命题作文题为了帮助考生打开并拓展思路,为了诠释标题,消除标题中的歧义,常常会在标题前添加一两则材料,再加上一段启发引导的话。这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考生千万不可视而不见。
  例如这道题材料和题引就对“为生命着色”做出了诠释,它是指“让生命更加美丽”而不是“掩饰本真的自我”,不是“矫情、作秀”,至于“着”什么“色”,材料中闻一多的诗也能给我们诸多启发,帮助我们拓展思路。
  3. 用多义词拓展考生写作空间
  当今的命题作文题常常通过一词多义给考生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例如命题作文“站台”可取其本义,写站台上发生的某一件事,写记叙文。也可取其比喻义,写人生的站台,写抒情散文。也可取其引申义,议论社会发展阶段,批驳逾越社会发展阶段,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潮,写议论文。
  这道题也是如此,“着色”是多义的,在题意的范围内可以把“着色”理解为“添彩”,从总体上写后天的努力。也可具体理解为“着某种色”,如“着红色”――生命需要热情,“着绿色”――生命需要可持续发展,“着黄色”――生命需要忠义,“着蓝色”――生命需要高洁……想到这里,你会忽然感到文思如泉涌,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简直应接不暇。
  4. 用双概念增强试题的逃逸性
  当今的命题作文题以单一概念的形式出现得越来越少了。因为单一概念的标题往往范围太大,容易被押题者猜中,有失考试公允。试题常以双概念甚至是多概念的形式出现,增强试题的逃逸性。例如这道试题,若以“生命”为题,可写的就太多了,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生命与价值、延长生命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为生命着色、添彩。这样,考生很可能抄袭、套作。而一旦出现“为生命着色”这双概念,其范围就有了明显的边界。这样能考出考生写作的真实水平。双概念的出现要求考生辩证地分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写作思维中缜密性、思辨性等优秀品质。
  5. 要求考生突出题眼,兼顾全体
  当今的命题作文题在审题时找准题眼,仍然是关键。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是要泼墨如洗的地方。例如这道题的题眼在“着色”,因此文章要在“着什么色”“为什么要着色”“怎样着色”诸方面有所突破。但仅仅关注题眼是不够的,还要兼顾全体。如“未着色的生命如白纸是无意义的”,如何理解?这不是也含有“游戏人生”“蹉跎岁月”之意吗?再如题中有没有隐含信息?若能挖掘出隐含信息,岂不是能更好地写出体验和感受来吗?
  
  写作点拔
  
  根据命题作文的上述特点,在审题时,如何打开思路呢?就这道题而言,下列方法可资借鉴:
  1. 语言转移法
  语言转移法是将作文题中的情境语言转化为写作语言的方法,通过语言转换确定文章的中心,再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就本题来说,就是要找出“着色”以及闻一多诗中的“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等潜台词,这些前面已提到,不再赘述。
  2. 添加法
  添加法是考生在心中就考题中所给的标题添加一两个词,从而缩小标题的外延,丰富其内涵的方法。用此法能让考生从某一较小的角度切入,便于把问题说深说透,避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就本题而言,考生可添上你想论及的颜色。只是千万不要把你添加的词写在作文标题中,因为命题作文是不可以自拟标题的。
  3. 切割法
  切割法是以标题为“蛋糕”,找出在标题所限范围内的诸多情况,切下“一块”作为文章中心的方法。这样做亦能收到“添加法”相同的效果。
  从本题看,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切法。若按“着色”前的“生命”来说,可以是一张白纸,也可以是白纸上曾让命运留下过痕迹,还可以是白纸上曾让自己留下过污点,依次你可以自行选一侧面立意写作。
  4. 联想法
  联想法是以题中意象,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从而拓展思路的方法。联想法能使文章更充实饱满,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在本题的材料中出现了七彩画笔,你可以由此想到丹青妙手,也可想到信笔涂鸦,甚至可以由画笔着色想到剪刀裁剪……想到这些,你的视野会更开阔,思路会更畅达。
  5. 题眼法
  题眼法是找出题眼后,通过对题眼提问拓展思路的方法。例如前面提到本题的题眼是“着色”。考生对此提问:着什么色?为什么要着色?怎样着色?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文章的腹稿也就打好了。
  
  佳作展评
  
  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命运便交给你一张看似没有价值的生命的白纸。这时,命运也告诉你,若要让生命拥有价值,就看你如何为生命着色。
  但往往命运会画蛇添足地先在这白纸上加上一笔,也许是贫穷困苦的黑色,也许是富贵荣华的金色……而此时,就看你是选择心中的那把剪刀还是盒里的那七彩画笔。选择剪刀,便是对生命的挥霍。不屑地剪碎那看似大片空白没有价值的白纸,那么不幸仍然不幸,而幸福也将变成不幸,因为生命不再有第二张纸。而与之相反,选择画笔,你能让幸福的现状变得更加美好,亦能将不幸点石成金,着色成辉煌!你对命运的重视将唤回命运对你的眷顾。
  因为命运那多余的一笔,人生来显得那么的不平等,但那又何妨?命运仍为你留下了大面积的空白,待你去着色。这其实是很公平的,只要你认真地着色于这生命的白纸上,命运的那一笔就只能是你幸福的陪衬。
  难道不是吗?江西籍的音乐指挥家舟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命运着下的那笔黑色让他自幼就智障,而他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没有丢弃手中的画笔。在家人的帮助下,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无比珍爱,他努力耐心地学习音乐指挥,勇敢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用心中的画笔,执着地为生命着色,着希望的粉红,着乐观的绿色,着幸福的金色……终于,他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音乐指挥家,人们也并没有嫌弃他的生理缺陷,反倒是为他战胜自己缺陷的毅力所打动,所折服。而此时舟舟生命中原有的那笔黑色,也消失在他自己认真着色的那张五彩缤纷的美丽的人生画卷上,消失在那绚丽的幸福光芒中……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这也告诉我们,虽然命运往往会首先在我们的生命白纸上抹上一笔底色,但那无伤大雅,因为生命还是留给我们自己着色的机会。无论命运抹上了怎样的底色,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心血耐心地着色,为生命着上乐观的葱绿,为生命着上坚韧的铁灰,为生命着上拼搏的血红,并最后为生命着上幸福的金黄!
  朋友,生命的白纸只有一张,如果你虚掷时光,在生命完结时,它仍是一张白纸,这是对生命的浪费。如果你信笔涂鸦,在生命完结时,它变成一张废纸,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如果你自暴自弃,随意裁剪,让生命的空间变得局促狭小,这是对生命的践踏。请相信,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认真为生命着色,就一定能让生命之画绚丽多姿、光彩照人。
  
  点评
  这是一篇高一学生的考场作文。一位高一学生能在考场环境中写出如此精美的议论散文,实属不易。文章的最大亮点集中在一个“新”字上。
  一是立意新。这篇作文一般考生的议论重点都会放在“着什么色”“为什么要着这种色”上,而本文开宗明义,“就看你如何为生命着色”,把议论的重点放在“怎样着色”上,确立了“挑战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主旨,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二是切入角度新。一般考生通常会在“着色”过程中用添加法,这位小作者却在“着色”之前用添加法――“往往命运会画蛇添足地先在这白纸上加上一笔”,这就为“挑战命运”张本。而这命运的神来之笔,恰恰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让小作者快捷地获取了一个新颖的、十分有价值的角度。
  三是想象新。小作者让想象为文章插上了翅膀,让其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想象拓展了文章的视野,由画笔想到剪刀,展开了“屈从命运”与“改变命运”的对比:“选择剪刀,便是对生命的挥霍”,“选择画笔……将唤回命运对你的眷顾”,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使议论十分雄辩。
  想象丰富了文章内涵。文章结尾处“保留白纸”“信笔涂鸦”“随意剪裁”的构思也颇具张力,给人对“虚度人生”“游戏人生”“屈从命运”等各种人生态度以想象空间。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是构思新。
  从全文看,文章重其所重,略去了“什么”“为什么”,专谈“怎么样”,惜墨如金,不蔓不枝,突出了中心。这样构思对本题来说是可行的。如此独特的构思使文章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从摆事实说道理的安排来看,文章也是别具一格的。一般考生破题后总是忙不迭地摆事实,然后再就事论事,接着就事论理。而本文却先对比说理,说理富于思辨,让人折服。大前提确立了,再用事实印证,防止了以叙代议的偏颇,也展示了小作者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点面的处理来看,文章也别出心裁,摇曳多姿。文章先从面上议论,再以舟舟的事迹从点上印证,最后在更大的面上收束全篇,使文章的主旨上升到“人生态度”的层面,翻出了新意,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文章在规范的前提下锐意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6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