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此生只读两种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深远

  在父亲的衰老中,我慢慢体会到责任与成长。我发现,自己这些年来其实一直在读两种书,一种书是父亲,父亲是部单本的书,但已经足够我认真读上一辈子了;而另一种书,就是“值得读的经典”,它有千千万万本,这种书,一辈子都读不完,也没人读完过。
  我庆幸自己从小便拥有了这两种书。
  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从泥水工到工程师,自学成才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记忆深处,总有父亲坐在暖阳下埋首苦读的身影。那时我年纪尚小,总会学着父亲的样子,捧着一本童话书,沉浸在童话世界里。父子共读,其乐融融。这样的画面定格为一张张黑白照片,镶嵌在我人生的相册里。
  时光好像淘气的小孩,喜欢蹑手蹑脚地从我们身边悄悄溜开。我还没来得及弄懂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圣诞夜去了天堂,就已迈入了初中的校门。手捧《汤姆・索亚历险记》津津有味地读着,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令我久久难以忘怀。于是乎,智者、英雄的形象在我的脑中定格。但父亲并不主张我看这类书,他开始按照他的审美观念,强制我读一些书,比如四书五经之类的。他以为我只有读了这些书,才会悟出一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殊不知,我的阅读兴趣就在他的这种硬性规定中消失殆尽。可我还不至于公然与父亲对抗。为了不让他过于伤心失望,我总是在父亲“视察”时装模作样,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我哪里是在读书啊,整个一个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可父亲始终坚持不懈,有一天,他竟然用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买来了精装版的四大名著,重重地压在了我的手上。我假装欣然接受,心里却暗暗叫苦。每次随意翻看,首先就会被那些半文半白的句子吓跑,于是我将其搁在书架之上,置之不理。父亲问起来,我往往支支吾吾,搪塞了事。
  转眼到了高中。我的身材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拔节,我每天都几乎听得到自己骨头里发出来的细微的咔咔声,指关节在拔节,肘关节在拔节,踝关节在拔节,一如我幼小的心在拔节。站在父亲面前,我已明显高出他一个头。而父亲由于工作的需要,在我高一的那个暑假,去了山西,母亲自然也跟着一同前去照顾父亲。临走前,按照惯例,父亲又去书店给我买回几本书。
  父母都走后,一个人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房子里,原本以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结果却发现充斥着冷清、孤寂与无聊。无所事事之时,不经意间,瞥见了那几本尘封已久的四大名著,随手选了本《三国演义》翻看起来,在似懂非懂之间,其中一些东西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连着几天,我顾不上吃饭,如饥似渴地一气读完了整本著作。后来,我又读完了《红楼梦》。读了名著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思想有多么幼稚,举止是多么可笑。我明白了名著之所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在于其文化底蕴之博大,文学根基之深厚,语言艺术之绝妙。名著带给人的,不仅是故事本身的东西,更多的是关于人生与社会的哲学。也正是在那时,我才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也顿悟,原来,我最读不懂的书,不是名著,而是父亲这本书。
  时光流转,我慢慢长大,父亲却渐渐衰老,我明白,父亲这本书,我恐怕要用一辈子才能读懂了。而那些记载智慧的书籍,我也要用我毕生的精力去研读。一个人的生命,会因知识的递增而变得愈加丰盈;一个流浪的灵魂,会因为父亲的指引而自由,而安宁。那些书,是我灵魂的真正家园。
  此生,读这两种书,足矣!
  
   (指导教师:罗俊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0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