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颖芬

  多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找出一条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质朴中见精神、自然中出创新、平淡中显卓然的教改之路。经过探索和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一、自信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层动因也是转变观念。在我们的校园里、师生间、课堂上,在看似平常、听似平淡的教学现象背后。应洋溢着一种教育的博爱精神――对学生的赏识和信任精神,这种精神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层层张扬开来,演化成自信的脚踏实地的实践活动,以执著坚忍的自信心驾驭教育公平理念、尊重学生理念,从而拥有创造奇迹的动力和源泉。
  
  二、自然的教学模式
  
  笔者曾十分困惑于时下的公开课教学,这些课的表演性太强。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是许多时间都是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学,教师只是设置疑问,点拨诱导,课堂气氛宽松随和、自然质朴,充满了生活般的互动交流,跃动着真实无妄的对和错。
  再往深层次追问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改的宗旨究竟是什么,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应沉浸在教学中!这种课,在追求教学之内涵的超越境界里,突破了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蛰伏于教师的权威而被动、压抑的惯例,真正求得了自然,求得了返璞归真,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超越传统惯例,走向自然轻松的课堂教学创新之路,也潜隐了教师成长的艰难,因为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进行备课,开展研究课和观摩课教学,离不开教师们的汗水。
  
  三、自主的教学角色转换
  
  “自主学习,当堂反馈”。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前先学
  (1)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把自学当做一项任务,当做必须做的作业,当做等同于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教师与家长应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完成自学作业,坚持一段时间,让学生把自学内化为自觉行为。
  (2)明确目标,分类要求。让学生紧紧围绕目标自学,要求基本完成目标规定的任务。
  (3)逐层深入,培养能力。对自学的要求不能一直停留于同一个水平,开始制定自学的基本常规,当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自学思维定式后,逐步提出新要求,增加自学难度,启发学生思维,把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入到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最终获取知识。
  2 课堂精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三点:一是会的不教,不会的下工夫教好:二是不搞“一言堂”。而让学生讨论,让尖子学生讲;三是不重复。真正做到这三点很不容易,必须做到:
  (1)杜绝形式,提高实效。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分内容难易一概复述一遍,而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往往忽视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知识,对知识掌握到何等程度,能力、素质培养是否达标均不明确,更不用说什么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的讲课一定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多从提高学生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上考虑。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能学生讲的决不教师讲,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2)渗透方法,培养能力。课堂精讲,不能就知识而论知识。教师必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可用资源因素,有机的把学习方法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才能。
  3 当堂反馈
  当堂检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堂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检测题的原则:一是与教学目标对应,要覆盖到目标要求的所有知识点:二是题目要精,目的是考虑到检测时间的局限性;三是保持合理的梯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但不超过新课标的要求;四是题型要多样,要考虑知识的时代综合,检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检测后,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矫正时,最有效的程序是充分信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功效,让学生小组讨论,以优带差。克服测试中出现的困难。
  这种转换从教学形式上看,教师仿佛已退居二线,他们遵循着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理念。真正是导师和领路人的角色了,而学生学习却占据了课堂上的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学生从一进校就获得了自己必然成功的那种自信,更融入了成功必须依靠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创造了课堂上学生们千姿百态地展示其自主学习结果的动人景象。自主学习已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实践,这种实践。其实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接轨。
  这种教学改革之路,已经开始从执著的信念和实践中走出来,以活生生的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深刻地诠释着现代教育理念,我希望大家以这种精神来研究自己的实践,共同创造教育奇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