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文明视角下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学教学是生态文明宣传和建设的重要高地。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教学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行生态学教学改革与探索:选用合适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考核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认识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发现并能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生境片段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是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宣传和建设的重要高地。因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的课程教学急需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有助于加强生态学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一、生态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生态学在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较多的普遍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学的认识误区。虽然生物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生态学作为重要基础课,但近年来部分学生对生态学与未来职业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对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更多关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认为生态学并非是考研必考科目;对于有意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学生而言,认为生态学只是在未来工作中讲授内容较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较低。因此,在生态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认识误区可能导致学生弱化生态学的学习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也相应降低。
  第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仍然相对陈旧,与可选用的教材及其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有关。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所付出的代价之一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伴随着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发现和阐述自然界生态学现象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原理和机制,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生态学理论,但这些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无法及时出现于教材当中,导致学生在课程上不能及时了解生态学前沿领域及热点问题。
  第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虽然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教学条件和设置已经十分完善,但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上是在教室完成的。这种生态学的课堂讲授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是听讲的一方,即单向的知识灌输,是当前课堂教学耗力、费时、低效的普遍性痼疾。另外,生态学教学几乎是大班授课。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从2015级至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介于80~95人之间,增加了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促使教师采用“满堂灌”而不是探讨式等教学方式,无法实施分层教学。该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下降,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法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说明生态学的实践性需求非常强。然而,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常常出现脱节,这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环节(如野外观察、实验课)的设置不合理有关,导致学生缺乏有效途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
  第五,实践课时相对较少。生态学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较多的实验课和野外实习课时。然而,不同高等院校生态学的实践类课时差异较大,有的高校生态学实践类课时较多,有的高校生态学实践类课时很少甚至没有,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重视程度、课时分配、教学经费等方面有关。
  二、生态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1.选用合適的教材
  学校可选用的生态学教材较多,但需要根据课程学时和专业特点而定。高等师范院校常选用的生态学教材较多,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博主编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翠娟主编的《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振基主编的《生态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尚玉昌主编的《普通生态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儒泳主编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这些教材在基础教学内容方面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几乎都是从个体、种群到群落及生态系统递进的编撰方式,但生态学前沿的紧跟程度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主(占大部分讲授时间),但也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与深化,紧跟国内外生态学前沿热点和研究成果。
  2.优化课程内容
  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生态学教学内容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重点章节。按照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生态学的课程标准,学生通常是在学习动物学、植物学等基础课之后再开始学习生态学,并且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交集,教师应避免交集知识的过度重复讲授。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科学地、循序渐进地组织各章节的学习,而且需要教师在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作好充分准备,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保证生态学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和条理性,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其他课程学习或就业中奠定理论基础,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
  3.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习生态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从纪录片或视频报道中截取1~2分钟的短视频,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入侵、性间选择、火山爆发导致原生裸地)及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如三峡库区环境)适当丰富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此外,可将国内外或教师团队、个人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以案例形式展现于课常教学过程之中,有助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与丰富,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在教学课件上,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精心制作一整套符合所选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PPT,将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展示于课堂之中。PPT既要图文并茂,又要简明扼要和搭配合理,引导学生跟随课堂教学进度,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更加直观深刻。
  在教学实践上,进一步加强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利用相关资源在校内外建设生态学实践基地(如重庆师范大学在校内建立生物园实验基地),或者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使学生能够将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生产实践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
  4.完善考试体系
  評分制(分数或等级)一直是我国最常用的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受到较多学者和教师的认同。然而,与其他课程一样,早期生态学的课程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考试方式。近年来,重庆师范大学一直鼓励各学院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倡课程成绩评价模式多样化,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及其比例,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建立将理论知识与能力、创新等因素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学生课程成绩原则上由形成性评价成绩(如学生出勤记录、课堂活跃度、社会实践能力、学习心得、作业测试等教学环节的情况)和终结性评价成绩(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从2016级开始,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成绩(占50%)和期末成绩(占50%)组成,前者包括课堂出勤、参与度、专题作告及课堂笔记等形成性评价内容,降低了期末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时的比重,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人才培养方案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清醒认识到生态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选用合适的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发展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8.
  [2]熊君,吴杏春,孙小霞,等.时代背景下对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6):50-53.
  [3]杨胜香.新时代背景下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4):35-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