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言实词的考查特点与解题技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许强 李雪松

  一、考查特点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的重要考查知识点。2005年全国16套试卷中,除了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外,其余14套试卷都把这个考点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进行考查,分值均为3分。具体的考试题型有下列三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2005年高考共有12套试卷以这种方式出题。
  【试题再现】(全国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试题再现】(江苏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题型三:要求考生直接给加点的词释义。
  【试题再现】(上海卷)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知杭州仁和县( )
  ②以谢平昔奖进( )
  ③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④所忧者气峻而骄( )
  
  二、破解技法
  
  备考文言实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在考试时的具体解答过程中有一些容易掌握的破解实词词义的技巧,这里介绍四点。
  (一)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有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例1(全国卷Ⅱ)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
  [解析] 此句中的“多”是动词“富有”的意思,“辩”在动词后应为宾语,词性应该是名词(辩才),而卷中解释为动词,不合语法。
  例2 (上海卷)知杭州仁和县。
  [解析] 此句中“知”一定是动词(掌管)作谓语,因为句中此外别无动词了。
  例3 (上海卷)以谢平昔奖进。
  [解析] 此句意为“感谢(王化基)(对他的)奖掖”,“平昔”一词处在两个动词之间,从语法上讲应该是副词作状语(平时)。
  (二)借助对举关系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某种强调的需要,作者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定二者中较难的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4 (上海卷)所忧者气峻而骄。
  [解析]本句中“峻”和“骄”就属于意义接近的对举关系,“骄”为“骄傲”,“峻”可解为“高傲”。
  例5 (浙江卷)庭除甚芜,堂庑甚残。除:废弃。
  [解析]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一个名词(台阶),试卷中释为动词,因而是不正确的。
  (三)紧密联系上下文,从文意逻辑上猜一猜词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
  例6 (江苏卷)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解析] 本题中“王子皇孙,辞楼下殿”的“辞”是“辞别”的意思。那么前一句“强饮客,客辞”中的“辞”是否也是辞别的意思呢?继续看原文便可知与阳城一起喝酒的客人并未离开,他们还在喝,而且都喝醉了。据此,这个“辞”字不可能是“辞别”义,当为“拒绝”义。
  例7 (湖南卷)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责怪、责备。
  [解析] 如果将这里的“怪”理解成“责怪、责备”,则它与前文表达崇敬之情的一句感叹“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缺乏情感上的联系。崇敬韩文之余,欧阳修不可能“责怪”世人,而应是对世人不提韩文感到奇怪,继而反思自己。所以理解成“奇怪”方妥。
  (四)“望文能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错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不是方法的方法,但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经过若干的实例检验出的方法。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从文言实词本身的特性上讲,它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往往有较大区别;二、从考查目的来讲,命题的目的不是看你有没有掌握某一文言实词的现代用法,而是看你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句中的意思,所以呈现给考生的四个实词通常是不能用现代汉语去解释的,否则,考题就没有多大价值;三、从干扰项的设置上讲,命题者要在四个选项中故意把一个词解释错了来迷惑考生。那么怎样才能使迷惑性加大,让一般的考生上当呢?命题者的通常做法就是对这个词“望文生义”。
  例8 (辽宁卷)可以喻大。喻:比喻。
  [解析] 此句中的“喻”在文中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例9 (福建卷)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解析] “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
  例10 (重庆卷)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解析] 此句为“有个富人不占有田籍却抵押人家的田券到一万亩”,故“质”为“抵押”而非命题者所说的“质问”义。
  以上介绍了破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四种技法,当然这些技法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的操作中考生应当揉合其中的二点或三点,我相信它们肯定可以帮助你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解释加点的实词。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为何不。②垣墉:墙壁。
  (1)其子患之
  (2)弗食鸡则已耳
  (3)去饥寒犹远
  (4)不病于无鸡乎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②也,待③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彘:猪。②知:分辨的能力。③待:效仿。
  (1)顾反为女杀彘
  (2)妻适市来
  (3)今子欺之
  (4)遂烹彘也
  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①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②。’”
  [注释]①激:引。②肆:集市。
  (1)周顾视
  (2)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3)鲋鱼忿然作色曰
  (4)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四、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
  (2)寡人疑之矣
  (3)明矣
  (4)过于三人矣
  
  【参考答案】
  
  一、(1)担心(2)不(3)距离(4)比……更厉害。二、(1)等我回来(2)刚刚(3)欺骗(4)于是。三、(1)向四周(2)使……活下来(3)生气的样子(4)找。四、(1)做人质(2)怀疑(3)很清楚(4)超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6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