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材施教”的人文精神理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自孔子以来一直是我国教学过程中所尊崇的重要原则。它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体现了以人为本,重视人性自由与尊严,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理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努力做到因教师,因学生,因环境而教学,实现教师自身、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因材施教”原则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被我国教育界和非教育界尊崇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为何“因材施教”原则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包含着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
  
  要探讨“因材施教”的人文精神理念,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和现实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人文精神起源于十四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以后又经过西方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最初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同封建神学相对立的一种精神,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个人解放,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自古代以来也极力倡导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对人性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也越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要,人文精神理念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对于人文精神则强调“要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并认为要依靠爱的力量来恢复人的本性,来实现人道的理想。”
  不管其内涵如何丰富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总有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贯穿其中。有学者指出“人文精神是一种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生活和道德理想。”也有学者认为“现代人文精神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确定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在‘真’的追求方面,它提倡尊重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经验认知,尊重自然的和社会的公理,尊重知性逻辑,尊重每一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在‘善’的追求上,尊重每个人在不同的道德价值面前作自由选择的权利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追求‘美’上尊重每个人建立在教养有素的基础上、既把自己当人看,也把他人当人看的情感自由发展,尊重每个人选择不同的情感方式,尊重人们的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风格”。事实上,“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人类实现自身的,身心全面价值的追求,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怀,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它深深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和个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人文内涵
  
  (一)“因材施教”的人本位思想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因材施教”原则最根本的也是重视教学过程中人的问题,“因材施教”中的“材”即是人的意思,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大多数人普遍认为这个“材”即是指教育中的学生。虽然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提倡根据每个学生的心性才能予以启发诱导的。但是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这个“材”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全面。有论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习者的特性,以学习者为本,还应重视“教材”之“材”。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因材施教”的“材”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原则应是指导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共同原则,不单单由教师指向学生,由教师单纯来遵守某一个原则,而应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共同有指导作用,才是合理、全面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不仅仅要求教师要遵循教材、学生的特色来教学,同时也应该要求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特色来施教“因教师教”,即教师也要关注自身的发展特点,根据自身的条件、特长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通过教学活动都得到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亦各不相同。就学科角度而言,每个老师擅长的科目不同,因此他会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来选择所教授的科目。对于同一门学科,每个教师有其自己的教法,每个老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依据自己的条件,来安排课程的进度和重难点。对于同样一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同样教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有老师普通话标准且音色圆润,表情朗读是他的强项。他在讲授课文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独特再现的淋漓尽致,把学生引入了文中有美的意境;有老师擅长绘画,讲课时边讲边画,虽是简单勾勒,但却把桂林山水的壮美再现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也有老师可能普通话不标准,也不会作画,但他有他自己的着法,同样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各有其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充分运用自身之“材”,也会增强教学效果。不仅如此。也能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仅仅让教师去适应教材、学生,可能会让教师丧失教学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如果能合理依据其自身以及教材、学生的特征来施教,相信教学效果会更佳,学生和教师也会得到最大发展。
  无论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中要因学生还是因自身而教学,最根本的仍是要因“人”而教学。这种精神内涵即深刻的体现了教学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
  
  (二)“因材施教”的人性自由发展观
  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倡导以人性、人文理念来关注社会上的一切个体以及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考虑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对于自己存在与发展的理解与把握,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高度关注。”“因材施教”原则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追求一种能够考虑一切个体的特殊情况,关注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通过教育的手段促进每个个体个性的自由发展的境界。
  对于因材施教的含义,归结起来有:“第一。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作出分析;第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和个别差异(主要是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的差异),第三,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车文博,1982;王策三,1985;柴崇茵,1990(1);李秉德、李定仁。

1991;等等”。这是对于“因材施教”含义普遍的解说。用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来总结即“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
  从这个含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依自己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个性自由发展。对于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在教育界已受到很大关注。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的自由发展也应是是教学原则中应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现今教师教育的理念之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包括尊重自己的个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只有自身也获得了自由发展,才有意识和能力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在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身条件积极投身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学生一起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因材施教”的和谐发展观
  人文精神并不仅仅只体现在关注个人发展的层面上,更主要的是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人际关系,追求一种理智地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的关系的精神理念,最终的理想是实现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不仅要求教学中要因“生”,因“师”而教,还应该因“教材”,因“教学环境”而教。这也是对于“因材施教”中“材”字含义最全面的解释。并且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能简单的依据某一个因素来教学。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活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因材施教”原则向我们所阐述的即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一切“材”而教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范围内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学生,课程以及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即是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理念。
  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情况下更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班级统一管理也不代表不能实现“因材施教”,不代表削弱了人文精神的理念,同样可以实行“因材施教”,同样可以实现人文精神的理念。“因材施教”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个体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班级统一授课不是否定因材施教,而是希望能在我国这样一个教育资源不足,而受教育需求又很大的情况下,能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多人的发展。这与人文精神重视人、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理念不相悖的。只有实现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才是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因材施教”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一种精神内涵,也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更应关注对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应努力做到贯彻该原则,真正将人文精神的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因自己,因他人,因环境而教学,实现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7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