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图书馆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特征及产生的背景,并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同时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
20世纪中期以来,数字化同光导纤维和计算机以及网络化一起成为21世纪高科技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Internet的高度应用及其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的直接推动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讯速成为全球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及特征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涵义,因而现在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将数字图书馆看成广域网中全球统一的实体,包括所有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则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些研究计划。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它对信息进行搜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
1.2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2.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在网上可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1.2.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媒价已不仅仅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1.2.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惯性的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就像查本书,需要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地跑。实现数字图书馆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1.2.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发布功能
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背景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并不是源于图书馆自身,而是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有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它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2.1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外在因素
2.1.1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巨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据库的容量及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光盘出版物作为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工具书、目录、全文数据库、图片、各类图书等,兼有图、文、声等多媒体功能。1994年全世界销售CD-ROM光盘9180万套,利润达107亿美元;1996年销售4亿套,利润达到了350亿美元。电子期刊由软盘期刊发展为CD-ROM期刊再向联机网络期刊发展。
2.1.2 Internet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Internet用户已达2亿。Internet的信息资源作为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五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主体)之一,与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关系密切,而且数字图书馆是NII的重要应用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需技术包含了NII的五大要素,奠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基础;而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Internet的推广和普及,显然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现实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
2.2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是传统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印刷型文献存在着变质和自然老化等弱点,加上各种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损害,珍贵的印刷型文献将面临无可挽救的损失,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书刊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二就是馆藏的利用问题。图书馆从用户需求中产生,又为用户需求服务,但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较低、手段落后、内容陈旧。在信息社会,网络、广播电视已向用户提供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必须实现数字化才能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更直接、更方便,服务内容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以满足社会化需求。
3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陆续将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这一新领域。
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在1992年制定的“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HPCC)”国家攻关项目,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入到“国家及挑战”当中,1994年6月著名的“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启动,1996年开始建设一个叫做“美利坚记忆(American Memory)”的历史文化数字图书馆,预算资金为6000万美元,计划在2000年内完成,并把美国自1440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收藏将全部以数字产品上网。
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3年起,投资1700万美元建设示范电子图书馆(Pilot Electronic Library),目前,已有1000万页历史文化资源完成数字化并上网。
英国国家图书馆(大不列颠图书馆)1993年6月开始了名为“存取创新”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共包含20个创新实施项目,包括馆藏照片、期刊的数字化系统、馆藏善本书数字化系统、馆藏微缩片数字化系统、专利文献快递系统、图书馆网页、公共存取系统等。该项目的大部分已上网提供服务,目前该馆的数字化资源已超过1000GB。
法国国家图书馆正在进行“法国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实现馆藏精华数字化及网络存取,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打下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并专门从事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资源地,估计总存储量在3000GB以上。
1995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新技术。复旦大学与其合作,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的历史地图全部数字化,并配以文字说明和语言解释,在CERNET上应用。1997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经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已正式立项并启动,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六个单位联合研制开发,其目的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一致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模型,由多种类型的分布规范化资源库组成一个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该项目计划于1999年完成一个试验系统。1998年北京图书馆带头倡议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该提议已被有关主管部门采纳。
综观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使我们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界21世纪研究的热点,也是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在网络时代,谁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占有了先机,这就是各国竞相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原因。
4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走合作化道路,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有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如在建库上,各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同等。在文献分类方面,有些馆用《中图法》,有些馆用《科图法》或用《人大法》,对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造成很大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检索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所需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协调与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在技术上,与外国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如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了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的新技术。
4.2开发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空间,提供新的信息服务
我国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避免网络上缺乏信息源,网络闲置,造成浪费。建库前,对馆内无用的、价值不大的信息予以剔除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否则加重工作量和增加无用信息。建库应确立如下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形成特色,全部上网。建库的方向是立足本馆,面向全球。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和科技数据库的建设。
4.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必须引进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源和各种新的技术设备,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多,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各种信息服务上来,将有更多的馆员参与以参考咨询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馆员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有关电子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知识,具有对各类型电子信息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层次开发的能力。同时,必须对网络有所了解与认识,否则无法通过网络萃取信息、为远程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还要培养具有较强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员,因为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是数字图书馆的两大技术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设计、程序编制、系统的维护、数据库的开发、馆员培训等均需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国情,瞄准目标,把握好方向,认真研究对策,及时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大的问题,做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去迎接数字图书馆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文伯. 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创中华文化光辉的未来.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76-81.
[2]夏亚云.一些国家的数字图书馆. 图书情报工作,1999(4):60-62.
[3]赵洗尘. 数字图书馆及其建设. 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1999(1):28-31.
[4]刘年娣. 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图书馆杂志,1999(4):27-29.
[5]吴志荣. 对数字图书馆的若干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2):6-8.
[6]张晓娟. 论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1996(1).
作者简介:蓝强(1978--),男,重庆市人,馆员,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网络信息组织与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