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念好“四字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扣宏

  摘要:任何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而薄发,没有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提高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念好阅读教学“四字经”。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任何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而薄发,没有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提高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一、读
  读,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像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品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要读出逻辑魅力;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有效地实现了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二、说
  说,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说,是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观点进行准确、客观的理解、表述或评析。它要求学生既要说出其“然”,更要说出其“所以然”。“说”这一层次的教学是对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和检验。例如在教学韩愈《师说》一文时,可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评述本文观点。对文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观点,不少同学不赞成。他们说:“在韩愈看来,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这恐怕太绝对了。韩愈自己就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圣人不一定门门术业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专一术一业者更不乏其人。说普通人远不及圣人,这不是自相矛盾而又极不符合事实吗?例如安徽凤阳小冈村七户普通农民率先走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胆,这识,古代哪一位圣人敢与之相比呢?所以,韩愈的这个观点是偏见。这些评说,敏锐而又有一番道理,尽管还不是十分严密,总是经过了比较、思索而获得的认识,是自己钻研的成果,在显示着学生能力上的追求和提高。
  提高说的能力,需要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因为要想说得公正、有理,就离不开分析比较,要比较,就不能不援事引文,更不能没有思想认识标准。所以,教学中经常进行“说”的活动,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写
  与“读”和“说”相比,“写”的要求又进了一步。因为写既要讲究语言表达准确、简洁、优美,又要注意结构严谨。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练习”,易于学生即学即用,及时入境和收效。例如写“读后感”,因为教材刚刚学过,钻研已有了深度,感想便好生发。比如,学了《游褒禅山记》之后,写读后感《观・思・得》一文,归纳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学了《石钟山记》之后,写读后感《获取真知的途径》一文,亦不会感到迷途难辨。“仿写”也一样,因为对教材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正自心领口熟,动笔便易得手。此外,还可以尝试“创写”,即从教材中跳出来,进入现实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识,而又能有益于社会人生。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就像是趁热打铁,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三百字自不在话下,七八百字也可一气呵成。
  四、悟
  悟,即悟性,它是学习者的极高境界。教出有悟性的学生,是教学难得的成果。学海无崖,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传授所有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学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学生引领到“悟”的境界,让学生凭着悟性去探求新知。这对高语教学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悟”的天地是异常广阔的,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独到的发掘,可以对教材内容的创意进行新解,也可以大胆跳出教材,提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全新的见解。
  例如,可让学生从《守财奴》人物对话描写中“悟”出作者的精妙之处。小说中描写葛朗台扑上女儿的定情物――镶着金板的梳妆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女儿阻止。文中有一段对话(内容略)。这段对话只有女儿的哀阻,妻子的求告,尤其是女儿受惊后的一声大叫,却没有对话的另一方――葛朗台的只言片语的应答。初一看,似觉难解,再细想,发现了文章,原来,此刻的葛朗台老头一心只在梳妆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无暇顾及,哪里还能听到女儿、妻子无力的哀求?当然不会与他们应答。他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寻找匣上缝隙,也许缝隙找着了,你听,又是女儿一大声惊叫:葛朗台分明正要把刀子插进缝隙撬下金板。这里不答却胜答,葛朗台老头的贪婪、无情,活脱脱地画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由此悟出了小说对话描写中的“留白”艺术,更见识了巴尔扎克这位艺术大师的风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高中语文教学中“悟”就是“不教”的境界。学生一旦进入“悟”的境界,高中语文教学便可胜任地担当起创新知识的重任。
  (作者单位:江都市大桥高级中学)
  编辑 李文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