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军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思维得到真正的启迪和拓展。
一、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切数学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数学教学怎样生活化
数学教学怎样生活化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了解生活。课本中的概念、定理都是生活实践的总结,他们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题意,强化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图形对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注意它的同学却不多。
2.演练、再现生活。每一种数学知识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数学知识距学生生活较远或很抽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例题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数学。
3.实践、体验生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本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领悟、加深理解。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本对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对于“平均分”,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可能学生的感受不大。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些规则图形,让他们将这些图形切割或划分成相等的两份、三份的操作来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三、生活中孕育着数学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数学,因此我们应当寻找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数学。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在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琐碎小事,可以引入到学习中来,其实儿童很早就从游戏中学习数学,学习计算。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数学的桥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数学。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培养学生重新求异的试验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精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活动。如学了统计知识,可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或模拟一次体育测试,运用数学知识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数学。家庭是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场所,在这里儿童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家庭生活的特点,巧妙设计数学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家庭采购员。学习重量单位“克、千克”后可开展“我在家中巧用克、千克”的课外活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在家中使用“平均分”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实践和操作能力也迅速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双龙
镇同川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