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说说《红楼梦》人物细节的描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雪芹历时十载而造就不朽巨著《红楼梦》,透过所谓“康乾盛世”的表象,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反映了18世纪上半期这一历史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鲜明深刻的主题依赖于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几百个人物,许多主要人物都是在第三回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出现,作者把他们推到“舞台”上出场亮相,使读者初步了解他们的性格。而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行动细节、表情细节、言谈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等性格化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
  小说是通过贾府上下迎接这位从苏州来的小客人――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让人物粉墨登场的。首先看人物的出场描写,从贾母第一个出台到宝玉最后一个亮相,人物登场先后适宜,描写详略得当,虚实兼备,方式多样。贾母是“迎”着出来的,邢、王二夫人和李纨是伴随而出,迎春姊妹是被请后,“簇拥”而出。重点描写的是凤姐和宝玉,这两人出场的共同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先声夺人,所不同的是:凤姐的“声”是笑出来,宝玉的“声”是脚步声。且看他们的出场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在贾府,在老祖宗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只有凤姐敢如此大声说笑,宝玉敢如此毫无顾忌,这些行动细节表现了他们在贾府中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地位和深受贾母的庞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凤姐的泼辣和宝玉的莽撞性格。
  宝玉出场后的行动细节描写,最突出的是“问玉”后“摔玉”。宝玉初见黛玉,问“可也有玉没有。”黛玉回答没有。小说对宝玉听后的反应作了如此描绘:
  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了!”
  宝玉突然摔掉“命根子”“通灵宝玉”,即是对宝玉向往平等,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叛逆性格作了直接的刻画,也是全部《红楼梦》里宝玉第一次显露性格的重要细节,同时还暗示出宝黛爱情未来的命运。
  作者在着意描写人物出场中的行动细节时,同样用浓墨重彩描绘人物出场后的表情细节。黛玉刚进贾府,初到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此间六次写到“哭”:第一次是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王熙凤见了黛玉,也“用帕拭泪”哭了一回;宝玉因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气得“满面泪痕”。
  这六次哭态的描写,表现出各种人物的身份和个性,显示着不同的内蕴,贾母“大哭”,是表现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而伤心,表现贾母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也哭个不住”,是她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现她多愁善感;王夫人等“地下侍立之人”,本对黛玉无感情,又流不出眼泪,迫于老祖宗的权威,只好“掩面涕泣”,“掩面”二字语约意深,入木三分地把王夫人等装哭做戏,仰贾母鼻息行事的虚伪丑态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使人看清王夫人等对黛玉的虚情假意及冷酷的面目。王熙凤“用帕拭泪”之前,先是“笑”着称赞黛玉标致以讨好贾母,又迅速由笑转哭,“用帕试泪”,等贾母一笑也又立刻“转悲为喜”,可见她这种“笑”“哭”、“悲”“喜”的表情变化,完全是以贾母的情绪为转移,是做戏给贾母看,充分表现了这位凤姐的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虚伪性格。
  与六次“哭”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是作者写了二十五个“笑”,而林黛玉的笑写得最多,多半是礼节性的陪笑,突出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翼翼性格,从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哭”“笑”描写中,足见曹雪芹字斟句酌,惨谈经营的良苦匠心。
  鲁迅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说话看出人来的(《看书琐记(一)》)”。《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几处好象是不经意的对话,可人们读了就能“看出人来”。王熙凤出场后,有一段写她与王夫人关于放月钱和找缎子的对话:
  “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一段对话,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就能读出有着矛盾细节的对话。意蕴:王熙凤说王夫人让她找缎子,就是向贾母及周围的人传达王夫人早就准备给林黛玉做衣服的假信息。王夫人当即没理解,只好随口吱晤:“有没有,什么要紧。”可她很快并弄懂了侄女的心计,就补充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王熙凤达到了在贾母面前为王夫人邀宠的目的之后自己也不甘落后,因而说自己“先料着了。”让贾母觉得她们姑侄俩都是不约而同地关怀老太太的心肝宝贝林黛玉。王夫人笑的正是侄女邀宠买好的心计,对侄女的这个特点自然不便点破,只是会心一笑,点头不语。
  听到这段有破绽,有矛盾细节的对话,不难理解王熙凤和王夫人的用心,讨好贾母;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匠心,表现了王熙凤和王夫人的虚伪性格。
  林黛玉回答读什么书时,作者也有两次看似矛盾的描写:一次是回答贾母,一次是回答贾宝玉。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前后矛盾的回答,跟贾母的话有关系。贾母的话明显透露出对女孩子读书的轻视,所以在回答宝玉时黛玉改了口,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改口,充分表现了黛玉的机警乖巧,更进一步印证了她进贾府是过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此外,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性格化的。作者写贾、黛二人初次见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似曾见过。且看原文: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是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一般。”
  两人初见,一见如故,没有丝毫的陌生和隔阂,不同的是,作者对黛玉采取的是直接心理描写,对宝玉采取的是用语言描写来表达心理活动,这是十分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的。当然,这种一见如故,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声气相投,灵犀相通。这一双叛道人物的性格相投,其不能见容于封建教育和封建势力,不卜可知。
  总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成功的性格化细节刻划,使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等《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丰满、活动起来,象“真的人物”(鲁讯语)那样,走近读者,向读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