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话,总是能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言词比喻之间。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理解的过程,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继承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初探,我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方法与技巧,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明确诗词所写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呢?
1.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标题就交代了是一次春天的出行,地点、时令等都很清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次春游,我们还可以猜测到春游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等。
1.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即诗眼。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炼、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中心思想。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其中的“客”,就能看出本诗写的是漂泊其在外的游子的羁旅愁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离人”二字,即可读出其主旨是离愁别恨。
1.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讲的是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1.4调动知识积累。提到王维和岳飞,你就会想到诗中的有画和精忠报国。提到杜甫与李白,你就会展现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与洒脱、豪放、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注意诗词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词中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戚、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只谈人物形象的鉴赏。
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典型意义。还要结合诗词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分析诗词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鉴赏此词时,首先我们要抓住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发、牵、擎、卷,这些动词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再联系作者的背景及下片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句子,不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但要注意对于表现自然美的诗歌,理解时切忌牵强,要避免程式化的认为拔高。
3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诗词的观点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对于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鉴赏,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全诗的主旨。主旨指的是全诗表达的某种感情,或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感悟所作出的总结,如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怀古伤今、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等高览胜、惜春伤秋、思乡念友、离愁别恨、相思、相知等等。②评价诗词的意义。主要评价诗词的积极意义及其社会影响,有的也可指出其局限性。③分析作者的态度。“态度”往往是抽象的,诗中只用一句话,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来表述。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评价他对人物、事件、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
鉴赏古代诗词的主旨与思想感情,还要注意:①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这样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诗人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③大多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的情感,如《渔家傲秋思》中未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的种种矛盾心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④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苏轼属于豪放派,但他也有婉约之词,因此,在掌握其主要风格外,还要联系他的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以便在鉴赏是更好的把握诗人作品的特点及感情基调。鉴赏主旨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步骤:描写了什么形象――构成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风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