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预防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晓

  摘 要: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认知方面的特征、情绪情感方面的特征、需要方面的特征、动机方面的特征、意志特征、行为方面的特征等。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对策和可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心理特征 预防对策
  
  1问题提出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牵动社会治安稳定、众多家庭幸福和整个民族兴衰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关注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04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年增长率超过10%;在其他一些国家中,也是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的社会问题。
  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新情况:犯罪年龄向低龄方向发展;犯罪的类型比较集中,80%左右为盗窃,其次为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犯罪性质趋向严重化,在凶杀、重伤、抢劫、强奸五类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平均占到70%;犯罪的手段趋向暴力、技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转化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尤为重要,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只有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预防对策,达到不断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2.1认知方面的特征
  (1)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情绪性。这往往影响某些青少年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判断和对某事物的正确选择,因此,极易受一些不法分子用内隐、间接的方式,唆使其在心理或行为上趋同,从而误入歧途。
  (2)错误的人生观。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时期”。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有些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没有正确解决好身心发展的矛盾,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诸如,哥们义气,享乐主义等。在这种错误人生观驱使下,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3)道德、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荣辱观颠倒。由于缺乏道德法制观念,他们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正确的导向能力。同时,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许多方面的个人利益被默认,这对于犯罪的青少年来说,个人利益第一,社会公德意识丧失表现较为明显。
  (4)智力偏低,文化水平低下。由于他们多是没有受过正常文化教育,文化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限制了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丧失了活动的定向工具和能力,因而也就潜伏了形成犯罪心理的危险。
  
  2.2需要方面的特征
  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需要是心理发展的动力,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又会发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发生变化。犯罪青少年在这种新形势下,极易形成畸形的需要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占有欲、性欲和寻求消极刺激欲。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独立、自尊、自我表现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日益强烈的性的需要,而且产生了对物质生活和情神生活享受的追求。此时,容易出现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易形成畸形的需要结构,在客观现实中又不可能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实现,便会在错误的思想认识支配下,寻求错误的、非法的手段来满足其不正当的需要。
  
  2.3情感情绪特征
  健康的情感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协调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也可以作为行为的力量源泉,给人的意志行动以力量。而消极不良的情绪、情感则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1)爱憎颠倒,好恶颠倒的道德感,缺乏同情心。(2)情绪反映强烈、好冲动,极易感情用事。(3)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愤怒时十分凶残,高兴时会出现某种极性行为。(4)变态的情绪、情感体验。(5)情绪体验低级、庸俗。
  
  2.4动机方面特征
  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犯罪的青少年动机内容主要有:
  (1)财物动机,即为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质需要而引起的犯罪动机。
  (2)性动机,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以致在接触一些黄色淫秽刺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并在心理上把性爱和性欲等同起来,这是青少年犯罪的动因。
  (3)“友情”动机,由于他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情绪易激惹性,使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往往会陷入片面性。特别在一些不良青少年中间,友情被歪曲、误解成“哥们义气”。
  (4)报复动机,通常与犯罪人的否定情绪特征联系在一起,这几种否定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报复动机,强烈时则会造成犯罪行为。
  (5)戏虐动机,亦称做“恶作剧”,当人们处在只有少量感觉输入的单调环境下,容易产生厌烦,以致引起追求刺激的需要。他们出于追求刺激的需要,会产生戏虐的动机,置道德和法律于脑后,最终酿成犯罪行为。
  (6)嫉妒动机,过强的嫉妒心理也是违法犯罪的潜在动机,强烈的嫉妒心理往往使个体丧失理智,难以自控而导致犯罪。
  新时期犯罪的青少年动机特征主要有:(1)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3)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一是许多青少年犯罪,情感和情绪本身成了动机因素,起着直接驱使犯罪行为的作用;二是青少年犯罪动机的产生和实施,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三是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变化和转移,容易在情感和情绪的影响下发生。
  
  2.5意志特征
  意志是主体为了实现动机行为的目的,而自觉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过程。犯罪青少年的意志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社会要求完成的意志活动,他们实现不了,往往显得意志力薄弱,自我蔑视、自卑感强烈,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很容易使意志活动偏离社会性方向。(2)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在实施具有反社会倾向的意志活动中,会千方百计地排除障碍,显示出意志力的顽强。
  
  2.6行为方面的特征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必然在行为上有所表现。(1)感染性。一种是未成年人善于模仿,特别是心目中的“权威人士”的行为动作,更是极力地加以模仿。另一种是青少年在成年坏人的暗示下发生犯罪行为,这种暗示具有心理感染的作用。(2)情景性。青少年在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的情景中,容易实施犯罪。(3)反复性。一方面他们往往会连续发生多次犯罪行为,特别是当作案成功后,犯罪动机得到了强化,就会去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犯罪青少年在服刑期满后,由于意志的薄弱,经不起外界消极因素的诱引,容易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
  
  3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措施
  
  我们认为,全社会应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指导下,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3.1家庭要承担起第一任教师的责任,紧紧抓住家庭教育这个根本。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产生,往往与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失误,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往往以父母的言行为标准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言行。全社会以及每一个家庭都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培养教育子女,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引导子女,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学习,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素质,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3.2认真做好学校教育,应加强心理引导,释放其心理压力,引导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地方,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和失误。学校要注意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能够自我控制情绪,学会宽容,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通过心理辅导,促进人格的全面完善,更加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3净化社会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社会教育工作绝不容忽视。
  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净化社会环境。
  (1)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品”。要坚决取缔或整顿学校周边无照经营的各类文化、娱乐、服务场所的经营活动,禁止在学校周围摆摊设点,为教书育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2)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禁各种淫秽物品的传播。要确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执行,对非法接纳青少年进入歌舞娱乐场所等依法严肃查处,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3)加大打击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制黄、贩黄的犯罪活动,杜绝黄源,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
  (4)为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创造条件。国家和社会上各有关部门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拨出资金和人力,为青少年创建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并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把青少年吸引到组织周围。
  
  3.4加强青少年工作的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工作的研究。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的思想、心态及需求,剖析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制定并实施科学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战略,把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在比较低的限度。
  总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满意的效果;只有全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及社会各方面的诱因,从多角度采取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社会预控和矫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5年第6期(总第129期),第45―51页.
  [2]俞立群.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及其矫正.法制教育园地,第27―28页.
  [3]邓焕琼.青少年犯罪心理浅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3期,第60―62页.
  [4]刘文欣.透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49期),第28―30页.
  [5]王诚安等.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总第55期),第24―25页.
  [6]屈铁军.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教育.学术交流,2000年9月第5期(总第92期),第59―61页.
  [7]李颖等.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教书育人,2005年12月,第38―41页.
  [8]熊冬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6月第22卷第3期,第195页.
  [9]叶发钦.青少年犯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34―52页.
  [10]高凤年.析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0年4月第22卷第2期,第81―82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