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明祥
摘 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起点,本文论述了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 心理机制 引导
传统的地理学习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获取知识变成为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以及纯粹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摧残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我的想法。
一、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前者以死记硬背最为典型,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因此,我们首先应把教学内容从定论的形式变成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运用材料创设新的情景,层层设疑,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解决问题,享受学习过程。例如在讲授“中国气候成因”原理后,我出乎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倘若青藏地区不是海拔4000―5000m的高原,而是海拔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的平原,我国的气候状况又将是怎样?这一问疑,学生自然进入到浮想联翩的境界之中:①由于高原屏障不复存在,西南季风可长驱直入北上,给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带降水怎样的变化?②虽然青藏地区海拔变低,但由于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仍然以什么特征为主?③我国冬季风南下的势力和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将发生这样变化?……我们也可以搜集一些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资料(如欧洲地形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提炼,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这种另辟思维蹊径的设疑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堂探讨研究气氛热烈,师生教与学同步,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应尽量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转变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某些方面学生很有可能超越教师;地理书本有一定的稳定性,人文地理的理论有些存在滞后性,有些试题的设置缺乏严谨性,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是完全有可能的。质疑意味着不轻信、不盲从权威,它不是无端的猜疑,简单的否定,而是有根据的怀疑,是创新的雏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们不能视之为离经叛道,冷落他们。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使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敢想敢说,勇于创新。即使学生的质疑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如在讲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经济因素中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的距离图”时,教材按付租能力排序是:商业、住宅业、工业,有学生认为应该是:商业、工业、住宅业,因为住宅尤其是高级住宅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优美。也有同学认为课本合理,目前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住宅优先考虑的是上下班方便,交通方便,离商业区近,等轿车进入家庭以后,环境才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要提醒学生,地理问题分析,要注意时、空的改变带来的差异。这样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指点提问技巧,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提出问题。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有必要指点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利用好奇心提出问题。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少年的好奇心更重,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把它转化为问题来提出,然后再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如为什么冬季白天晴朗夜晚会更冷?
(2)穷追不舍问到底。通过追根溯源的提问,帮助学生彻底弄清地理原理,全面准确掌握地理规律。如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地震带的分布?地震的成因?板块的划分和运动?
(3)通过假设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假设、猜想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把头脑中已成定论的内容转变成问题,然后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去证实或证伪,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如黄赤交角变为零,全球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四季将发生怎样变化?
(4)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增强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来感悟地理知识,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如垃圾如何分类?为什么要开展禁磷工作?为什么机动车尾灯是红色的?
四、改变作业的形式
传统的作业强调的是对课本知识的准确记忆和掌握,问题的答案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话。这样的作业导致了学生对课本的迷信,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因此,我们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应杜绝那种学生不用思索,轻而易举就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对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将视野放置到更广阔的阅读和思维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开放式试题:长江上游大力开发水电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了一些探索的方法,逐渐形成了继续自主学习、探究和发展的能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