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红禄
摘 要: 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向生活回归,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关键词: 生活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反思我们的教育会发现,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件一般同一化,培养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没有信心的学生。往往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走进去,沉浸在这种时刻伴随着沮丧和失败的知识学习中,渐渐地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活力。
新课程主张回归生活,联系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得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向生活回归。许多一线教师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堂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一、理论依据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反映了新时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趋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说明的就是教育的生活意义。“教育即生活”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和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体现生活、生长、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将教师的理论本土化,针对当时中国教育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的弊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走进生活,教育无痕。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要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的联系,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界限,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堂。
(1)创设生活情景
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激起学习欲望。如在教学《信用工具和外汇》时,可以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商场中人们选购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后,将小推车推到收银台前,有的用现金进行结算,有的则刷卡结算。由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导入信用工具的教学。
(2)模拟生活片段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通过实物演示、小品饰演、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使新知识的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个母亲带姐弟去银行存款的小品,通过银行职员的讲解,导入对不同理财方式的教学。
(3)展现生活原型
将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的真实情状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供求影响价格》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节前后商场里人数、商品价格的对比情景:春节前,商场里人头攒动,人们争先恐后地购物,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还不时发现物价部门在检查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是不是超过规定。春节后商场比较冷清,人少,购物的人更少,于是商场贴出“全场商品一律6~7折优惠”的海报。由此让学生在生活中走进课堂教学。
(4)走进生活实践
在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质变差的原因,让学生更多地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再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上。
2.体验生活,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模仿者。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的问题。第一个阶段是带领学生去“发现”某知识的“可能事实”,第二阶段是要为这“可能的事实寻找依据”。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单纯用理论分析,则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必须设定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而政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要将学科理论建构在生活世界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关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自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师生一起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
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可以设立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体验的主题是“我,同学和生日礼物”。具体的体验过程如下:“每年当自己和一些好同学过生日的时候,丹丹都要和同学们互送礼物”。在选礼物的过程中,通过为四位同学选生日礼物时所考虑的因素,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这四种消费心理阐示出来,并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这几种消费心理的形成及其性质分析。这样,学生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掌握各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又对这几种消费心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为继续学习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做好铺垫。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成为感受、体验生活情境的主人,使学生在不断地感受体验中、交流中,不必教师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就可以轻松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在生活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参与生活。
3.探究拓展,升华生活。
思想政治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探究拓展,学生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新课程正是注重了学生在课后的探究拓展中升华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归宿。达到真正理解知识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就是在探究拓展中达到升华生活的这种目标。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每一单元之后都设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来探究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如何“讲求效率,维护公平”;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什么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中国的和平发展”……在这些探究拓展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生活,我们也给学生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带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在仔细的观察中、在认真的思考中,不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升华生活,了解现实实践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并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推进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而且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传授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G].2004.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贺伟.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新课程研究,2008.8.
[4]黄立杰.教学之源在生活――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C].读与写杂志,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