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树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实践应用的重要方面,目前整合研究的角度多是多样,导致教师对整合概念产生误解,在实际应用时不知从何入手。如何才能使教师正确看待整合?什么样的整合策略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实践?虽然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种种误解和操作误区,使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误解
在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中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但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观
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和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与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些资料”,认为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
2.学习主体观
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下,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做到的。然而,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导致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仅中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且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丢失殆尽。
二、对教师主体地位的误解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中学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中学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1.片面追求情境创设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但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过分追求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情境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2.片面追求热闹
恰如其分的课堂活动能使教学重点、难点得到更有效的解决。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花了很多力气设
计的活动,只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活动效果。
三、学习资源的误解
1.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从来就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网络亦然。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资源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有很多,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教具模型、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资源的查询。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为教学服务。
2.过分依赖素材资源
一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这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四、对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
1.过度依赖技术支持
这种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赖。一些教师上对外公开课时怕网络出差错,若出错,课上就没办法完成教学内容。而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种种硬件环境的制约,出现无法按已定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的现象在所难免。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赖。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工作,这是一种误解。
2.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背投式电视等媒体进入课堂后,教室往往立即被先进的设备武装起来。而大部分教师对这些设备的特点、优点、缺点一知半解。因此,他们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