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牟建华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一地理第一章教学内容,由于涉及到天体运动、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地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刚进入高一,立体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本章的教学,对地理教师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如果教学得当,教学效果好,则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措施来探讨怎样有效地组织本章教学。
一、对部分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一) 关于宇宙、天体和天体系统。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步深入的,所以我们认识的宇宙是“可见宇宙”。组成宇宙的物质是天体,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的运动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这是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认识天体,老师可以通过投影、幻灯等途径展示各种天体图片,使学生直观了解各种天体即可。掌握天体系统,可以从地月系到总星系,也可以反过来,最终掌握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
(二)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人类生存条件很复杂,所以我们要从地理的角度来认识,即地球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身的基本条件即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和水。这三大基本条件应该让学生适度探究,分析“适宜”的原因,最后归纳。老师点拨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于深入,点到为止。比如适宜的温度条件,主要条件是日地距离,其它条件如大气层、地球自转周期等,只要陈述一下就可以了。这样既可避免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为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只要略作说明即可。
(三)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学生才能了解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突破这个知识难点,我们先要让学生明确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进而认识黄赤交角,通过作图或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会发现地球始终“歪着”身子在公转。然后引导学生找到二至日的直射点,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最后归纳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抽象地突破知识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我们就可以假设黄赤交角为零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作比较。
(四) 关于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
我们应让学生先认识地方时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而认识到用地方时统计时间的不便,从而引入时区和区时,通过作图,了解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区时的实际应用价值。然后设计例题如北京时间10月1日10∶00的时候,东12区区时和西12区区时分别多少?10月1日0:00在哪里?该例题,既能练习区时换算方法,又能为日界线的学习提供实例,进而顺利地归纳两条日界线的位置。
(五) 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包括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先认识空间变化。以昼夜长短变化为例,作某一个节气的太阳光照侧视图,引导学生应用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来判断某地昼夜长短,进而逐步判断南北半球和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然后学生分组归纳另外三个节气的昼夜长短状况。接下来认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最好用多媒体演示在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出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容易理解,通过读图可以总结出规律,即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然后直接给出计算公式:H=90°-纬度差。最后,讲解例题:分析当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抽象的教学思路,老师点拨,指导学生多思考和多动手,理论与实际、分析与训练相结合,能有效地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的运用
(一)“作图―演示―归纳”。
作图是本章的基本要求,演示是认识地球运动基本方法,归纳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例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画地球公转示意图,标出地心、地轴,在图中标出太阳直射点,然后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最后请学生归纳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规律。
(二)理论联系实际。
本章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在新课引入、课堂小结等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去南极科考选择在北半球的冬半年去,是因为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昼更长一些。又如:我们这里(32°N附近)房屋坐北朝南,主要是有利于采光,因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三)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本章的活动内容较多,师生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掌握,例如:当老师在黑板上画太阳光照图时,学生也应该在纸上画,然后共同去完成如昼夜长短、极昼极夜范围等。同时,我们要多让学生去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和亲身参与,学生能增强对大脑的刺激,学习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对本章的教学,老师要对知识烂熟于心,统领全章,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