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梅

  心理健康是指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可与环境想适应的状态。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将会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的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怎样的环境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安全需要。当幼儿从温馨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时,其安全需要尤为突出。此时,幼儿园的工作应围绕让幼儿尽快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适应新环境而进行。首先,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老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暖的爱抚来打动孩子的心;班级里难免有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老师应主动热情地帮助这些孩子,不要嫌弃他们,而要时常提醒他们;而对于那些入园情绪障碍严重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比如,有的孩子哭闹得很厉害,老师应过去抱一抱他,拿手绢给他们擦鼻涕、擦眼泪、哄劝一下,哭闹便会减轻。其次,教师要组织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幼儿,分散幼儿“想妈妈、想家”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图书、新颖的玩具来吸引幼儿,如组织他们玩大型玩具,滑滑梯、转转椅,做吹泡泡的游戏等。另外,大带小的活动也是减轻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大哥哥、姐姐给小弟弟、妹妹表演节目,送给他们自制玩具,带他们游戏等。这样就可使幼儿逐渐的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满足幼儿依恋的需要,减少心理焦虑,从而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在游戏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在游戏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发挥其增效作用。因为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事,而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游戏活动使幼儿有了自由活动的场所,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活动。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无拘无束中感受快乐,使幼儿的性格变得开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游戏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兔”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兔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把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兔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兔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兔的。当兔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游戏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当然,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幼儿园以及教师、家长共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每位幼儿都能身心和谐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