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 晶
摘 要: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的榜样教育却面临着“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的局面,即不顾历史真实性和逻辑性地将教育者思想强加于榜样人物之上,使得榜样人物产生片面性和失真性等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创新榜样教育,使榜样教育摆脱“席勒式”的困境走向真实化和科学化是我们当前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思政教育方法;榜样教育;反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18-02
法国作家卢梭说:“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可以说,“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法在人类人性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拥有重要的一席,它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榜样教育方法的内涵和依据
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法也称作示范教育法或典型教育法。它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效仿。榜样教育法具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功能。
榜样教育法从主体上,可以分为集体榜样和个人榜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也称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
先进的榜样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精神感染与激励作用和行为号召与带动作用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都具有仿效榜样的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人们的模仿心理,模仿是人的本能倾向。
(二)榜样教育方法的环节和要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方法一般有三个环节:选择榜样、培育榜样和宣传榜样。选择榜样就是在实践中注意发现、识别和选拔典型(即榜样)。它必须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第一,群众性。这是榜样选择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得不到群众的认同,榜样的作用就无法发挥。第二,真实性。这是榜样生命力的保证,惟有真实,才使人感到可信、可亲、可学,产生赞赏、景仰的思想感情和激励仿效的动机行为。第三,层次性。榜样要符合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职业特点、知识层次等具体需要。第四,时代性。榜样人物要凝聚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培育榜样就是帮助、培养、提高、完善榜样。
二、“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我国榜样
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榜样教育存在着“席勒式”的困境,所谓“席勒式”指的是那种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违反真实性原则硬性地让人物说他不该说的话,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把人物当作图解思想的工具”,“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我国目前榜样教育的“席勒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榜样选取的片面性和失真性
榜样的作用是一元的,即榜样教育只能是“教”人学好,而非“教”人学坏,“教育”必须有助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但榜样却是具有二元性的即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这就决定了“榜样教育”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正面典型,使其激励、示范作用最大化;一手抓反面典型,最大限度地消解其负面“示范”作用。但当前“双管齐下”多被“单腿走路”取代,反面典型促使人猛醒、清醒的教育警示作用被严重忽视。
同时,我国的榜样人物形象常常被伟人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高大全”的标准形象出现在课本中的英雄人物、道德榜样,超脱于现实生活,可敬却不可亲,游离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之外,使青少年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对这些榜样产生认同感。课本中所选取的榜样人物都是正面的、成功者的形象。对于许多榜样人物成功前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境况和困境曲折等具体情境的描述都十分苍白甚至是缺乏描述。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挫折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问的极大反差,以致于在思想上、精神上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情绪,从而找不准努力的方向,甚至可能自暴自弃。
(二)榜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榜样教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榜样作用的主体性,增强榜样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做好榜样教育工作。
一是对当前社会成员整体特征和需求的忽视,导致榜样教育整体目标的超前性和超现实性。当前我国过分强调以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作为榜样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超越了普通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缺乏教育的普适性。同时,当前的榜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轻视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基本需求,没有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协调与契合。
二是对社会成员个性的忽视导致榜样教育不能因材施教,出现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群众运动式的教育形式。有学者认为:“榜样教育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它假定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者,或者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与榜样相同的品质和行为。这于心理学所揭示的人们之间个体差异性原理是相悖的”。“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教育方式是很难取得成效的。
正是由于出现了上述各种问题,我国的榜样教育的作用正在不断的弱化。
三、创新榜样教育的方法――真实化和科学化
无论榜样教育当下遭遇着怎样的尴尬,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它在人类人性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拥有的光彩魅力,它对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高速奔向现代化的今天,不应该也不会失去。人生榜样、道德榜样,是青少年生活世界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反思的基础上创新榜样教育,使其摆脱“席勒式”的困境走向真实化和科学化是我们当前的唯一出路。
(一)榜样教育的真实化
真实化是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正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人物被放到充分发展的现实关系中,让人物从历史背景走到具体生活舞台的前景上来,彼此牵连,互相影响,同时每个人物又按自己的性格意向,承受外在的影响,表现了非常鲜明的典型性格。在榜样教育中也要注重榜样人物的发展历程,不仅有他们自己的运动的规律,也有他们自己的变化过程。我们在选取榜样,塑造榜样形象时除注意其典型性外,不能一味的将其塑造为“高、大、全”的形象,而要注重榜样的二元性选择,既从正面积极引导,又从反面警戒、鞭策。同时要避免榜样形象过于空白,坚持个性化。
(二)榜样教育的科学化
榜样教育的科学化创新,主要指的是榜样教育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依照客观规律对自身进行改造创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遵循关于感知的心理规律,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恰当地运用榜样的呈现方式,将现身说法、传媒演示以及想象模拟三种方式结合考虑,要确立“适宜的就是最佳的”这一观点。
第二,遵循个体模仿行为的发展规律,增强榜样的示范效应。人们的模仿行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一般会显示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由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及学习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模仿,由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特质的模仿”的趋势。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等的受教育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时,还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榜样教育的具体策略。
我们可以看到,榜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不光只有理性,也注重感性。它将多种因素综合在了一起,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榜样教育规律,通过不断的创新找到使榜样教育走出“席勒式”困境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茹粉.榜样教育的理性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6
[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
[5]美:A・班杜拉著,林颍等译.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6]李伯黍、岑国桢.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1999,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