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当代摄影中造相的溯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轩
摘要:从照相 (take)到造相(make)的变化对认识摄影的表现潜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晰地梳理造相这一摄影方式的溯源,将对全面、深刻的认识摄影这一媒介的形态与可能性起到重要作用,这无疑有益于中国的摄影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造相;照相;创造;真实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73-01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观念的转变及创新思维的融入,更多的摄影影像从“照相” (take)演变为“造相”(make), “照相”与“造相”主要差别在于,“照”―对被摄物的再现;“造” ―可以是观念上的创造也有技术上制造的含义,在现今观念摄影中提及较多,是指摄影家在摄取被摄物“影”的同时,不仅仅是记录的过程,还是创造的过程,是观念的以及应用的创造。
19世纪初诞生的第一张照片的这一年称为新媒体的元年,这张照片预示着一个时代终结了,终结的是农业文明的成像系统,开启的是工业文明的成像史。作为一项科学发明的摄影术,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光学成像原理来尽可能准确、清晰的记录现实事物的表象,用来作为替代绘画的图像记录功能而出现的。从1839年摄影的公开诞生之日起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摄影一直处于为了提高自身的记录功能而不断进行技术稳定性实验的阶段之中,相对客观的记录现实世界―即照相,成为摄影的最重要的、本质性的功能。在摄影发展史的初期阶段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显示了相机作为确保“真实性”记录的工具只是部分处于控制之中,它不理会操纵者的意图而记下技术允许的情况下所能够记录的东西。摄影产生、发展的一百年间,摄影的功能性暨实用性,一直是大众关注,也是被大众认可的原因。摄影对现实的记录是前所未有的真实,而不是绘画发展所接近的真实。纪实性促使摄影进一步的发展,大众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是摄影发展下去的根本原因。作为其使用性的写实功能迅速地成为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利器,在当时的状况下,虽然也会关注摄影的艺术表现性,但是作为辅助作用,似乎摄影的艺术价值完全湮没在实用纪录价值之后,这一时期的摄影术只是记录现实的真实,即照相(take)为主的阶段。但是,当这个技术在19世纪80年代以方便的干版取代了湿版,并且其后出现了成卷的胶卷之后,影像受到了来自于摄影者更多的控制。摄影初期的1857年,欧洲“艺术摄影”的重要人物奥斯卡・雷兰德就拼贴出了《人生的两条道路》,用了30张底片,导演这一词在这幅作品里得到了充分地运用;罗宾逊的《弥留》则用了5张底片。他们的演员的生动和道具的精确程度都早已逼近今天的杰夫・沃尔和辛迪・舍曼的水准。在早期的多底合成拼贴而成的复杂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向艺术靠拢的努力,并在超现实主义那种矫枉过正的机遇美学的纵容下疯狂滋长,涌现出了哈菲德那样的不朽之作,但是这也是对绘画的叙事性的模仿。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电视的普及,期刊、杂志受到强烈冲击,摄影的优势被风头更劲的纪录片盖过。摄像机不仅可以记录时间、空间,还可以记录声音,更重要的是能持续记录时空的交汇,更超过了照相机的“决定性瞬间”,可以让观者更客观、更真实的接近并感受被摄体。摄影的媒体优势逐渐被取代。就像当初摄影冲击绘画一样,电视产业逼迫摄影开始新的变化。摄影界开始新的探索和突破,试图赋予摄影更多的意义和内涵、思想和灵魂,试图打破纪实对摄影的垄断,让摄影更具艺术性,使摄影成为更加主动、更加纯粹、更加自由的艺术表达方式。80年代的摄影进入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出现了很多探索性质的尝试。摄影家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工作,涌现出很多有代表意义的经典之作。这时的锐意创新,为摄影性质的转变,迈出关键的一步,摄影进入到记录创造真实的阶段。
而到了9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越来趋于多元化,也造就了背景不同、数字庞大的摄影者群体,摄影有史以来向大众迈进了一步。同时摄影创作中的观看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影像创作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摄影的创作关乃由传统摄影的记录“客观真实”转变为数字摄影表达个人的“主观真实”。数字影像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觉世界,这使得影像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任何摄影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需要的图像,数字影像与传统的银盐影像都可以得到几乎效果一致的图片,二者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间的产物,数字摄影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与传统摄影形成了互补,而且和其它媒体交叉,最终形成共存互补之势。交叉,融合,综合,将成为数字时代、信息时代、艺术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国内对于造相所用的手法与类型的划分方式有很多,把林林总总的方式用一个标准框定不容易。为便于表述与理解,用摄影之前、摄影之后、以及摄影之间的造相手法作如下分类。摄影之前:表演、摆拍、玩偶、全景、置景;摄影之间:挪用、合影、公共空间的图片、用行为做摄影、用摄影做行为;摄影之后:拼贴、采样、蒙太奇、涂绘、扫描、数字化处理和装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摄影技术的日新月异,摄影全过程人的主观性增强,客观性削弱。特别是数字时代的到来,导演、摆拍、数字后期处理等主观因素介入到摄影创作过程,造相这一摄影方式在当代摄影中有着和照相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使摄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与拓展。摄影大有可为,没有尝试的空白区域还非常多,其媒介的力量还没有发掘殆尽。
参考文献
[1](美)苏姗・桑塔格.论摄影[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法)吉泽尔弗伦德.摄影与社会[M].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3](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顾铮.西方摄影文论选[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