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祁玉英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是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会问。巧妙的“提问”,可以使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提问”优化教学的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重点、突出难点、扣住疑点、针对盲点、挖掘模糊点、找准含蓄点,把问题设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模糊点、含蓄点上。
  1.问于重点
  教材的重点往往既是所授内容的重点,又是技能训练的重点,它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于重点关键处设置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在整节课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问于难点
  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准确理解教材上有困难,二是学生在知识和方法应用上有困难。这时需要有的放矢,巧选问点,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疏解性提问,诱导学生通过回答步步深入,拾级而上,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一节中,因为是首次接触如此复杂的运算公式,大多数学生有惧怕心理。正确应用公式是本节的难点,为了利于学生识记和准确运用公式,我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启发学生回答:方程的根与方程的系数a、b、c确定);(2)应用公式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点拨学生归纳出:(1)必须正确确定a、b、c的值,特别是它们的符号;(2)在b-4abc≥0的条件下,才能用公式);(3)既然这样,怎样用公式呢?)有了前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自然就能回答出应用公式的一般步骤,从而减少或消除学生对公式的惧怕心理。
  3.问于疑点
  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相似的知识,学生易混淆,分不清,为了帮助学生消除疑惑,当然需要在此处设问。如在“圆周角”一节中,不少学生会把“同弦”和“同弧”相混,分辨不清,对此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1)同一段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它们有何种关系?(2)同一个弦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它们有何种关系?”这样一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严谨性。
  4.问于盲点
  盲点,就是在正常思维中不易被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教师若能于此处设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同时也扩大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范围。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判别关于x的方程(a-1)x2+(2a-5)x+a-4=0的根的情况。”学生很快求出△=9,并由此判断出a为何值时,此方程总有两不等实数根。在此基础上,我问:“此方程真的有两不等实根吗?”部分学生立刻发觉自己在应用根的判别时,忽略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此题需分a-1=0与a-1≠0两种情况。这样一问,就把学生应用知识时易忽视应用的前提和条件的“盲点”抠出来了,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使之更好地掌握“盲点”。
  5.问于模糊点
  模糊点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教材时似是非是的地方,于此处设问,仔细推敲一番,会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如在讲完“无理数概念”后,多数学生对判断关于“数的开方”是否是无理数模糊不清,我就此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带有根号的数是无理数吗?(2)开方开不尽的数指的是什么?(3)开方开不尽的数指的是无理数,对吗?(4)开方开不尽的数的方根是无理数,对吗?”通过这几句,学生便能准确理解和应用无理数概念解决问题。
  6.问于含蓄点
  含蓄点就是有“余不尽”,“令人于言外可想”的问题。于此处设问,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不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对学生后继学习也是良好的铺垫。如在“比例的性质”一节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若x/2=y/3=z/4,且y≠0,则x+y+z/y= 。”学生利用等比性质立刻得出答案是3。这时我问学生:“(1)为什么原条件中要有y≠0这个条件?(2)若原条件中无此条件可成立吗?(学生答:成立)(3)此时的答案还是3吗?”对于我这个“节外生枝”的提问,有的学生虽感到是“无中生有”,但认真品味便觉“意味无穷”,从而增强了学生深刻理解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思维的严谨性的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