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寄情,田园抒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凌奕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李白与华兹华斯代表作《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与《水仙》两首自然诗歌的语言的分析,探寻二人之间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 李白 华兹华斯 自然诗歌 语言特色
李白与华兹华斯是中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二者都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感受,他们的自然诗歌以璀璨夺目的光彩照耀着各自的时代,名垂千古。诗歌语言华美而不浮夸,质朴而不粗陋,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悠长。由于两人生活环境与思想性格迥异,作品的艺术风格也有差异性。《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与《水仙》是二者自然诗歌的代表作,反映出两位作者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
一、诗人及创作背景
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文化领袖。他惯用超现实的写法描绘现实内容,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尤其是他的一些山水诗,想象雄奇,意向非凡,既体现出他自命不凡、恣意洒脱的个性,又揭示出他过度理想化、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弱点。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是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代表,创作出了很多清新、优雅的浪漫主义诗篇。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他似乎更倾向于自然。由于对法国大革命有着热烈的向往,在革命失败以后,华兹华斯深受打击,加之受到卢梭“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他对英国社会在产业革命后发生的急剧变化非常反感,转而投身自然。他怀念童年,厌恶现世,主张“天人合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也是其待诏翰林,春风得意之时,当然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此诗隐隐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隐逸的渴慕之情。《水仙》一诗是华兹华斯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写于1804年,发表于1807年。这首诗真实记叙了诗人华兹华斯与其妹多萝西在一次郊游时所见的景色:水仙沿湖盛开,景色秀美宜人,让诗人及其妹怡然忘返。诗歌中各种视觉意象引起读者的视觉,使这首诗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的典范。
二、诗歌语言特色
李白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瑰丽的诗篇,艺术成就堪称一流。《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以田园意趣、饮酒忘忧为题材,描写作者沉醉自然、陶然忘机之情。开篇“暮”字非常重要,它引出其后第二句的“山月”,以及第四句的“苍苍”,前后照应,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可见。随后的“下”字则与“随人归”和“却顾”联系紧密,反映出作者尽管在山中跋涉已久,但并未感觉疲惫,依然步履轻松的精神状态。“碧山”中的“碧”字则照应下句中的“翠微”。这几个普通的字词之间隐约的联系使这首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作者心中,月尚且多情,何况人乎。“却顾所来径”写出作者对终南山的绵绵爱意,多次回头,依依不舍来时路。尽管李白并未描绘夜色中的的画面,这一切却在读者心中愈发生动。不正是这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诗人行走在山中,也许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二人“相携及田家”。“相携”二字可看出二人之关系亲厚。随后,便有孩童开门迎客。“荆扉”表明主人是清贫寒士,也衬托出斛斯山人淡泊名利、远离世俗的高远气节。
紧接着两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给读者描画出一副静谧平和的农舍景观。“入”字运用得相当精妙,好似绿竹纷纷招手欢迎诗人,“拂”字则再次表现出更亲切的问候,而“绿竹”和“青萝”皆清雅幽深之象,再加上融融之月色和悠悠之小径,更见斛斯山人隐逸清雅之志趣。
诗歌最后六句乃承诗题“宿置酒”而来,写出畅饮欢歌之乐。诗人用“挥”字将其饮酒之乐描写得淋漓尽致,与友人饮酒作乐至深夜,是何等的轻松畅快。而“得所憩”中所能承载的深刻含义,或许应是在忘却行旅中的风尘漂泊之后的精神休憩,在忘却长安城的尔虞我诈之后的片刻安宁。最后“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乃结言酒后之风味,意味十分深长。他待诏翰林之初,入出宫廷,宫中、朝中争名逐利的事,何曾放在心上,但是想不到,他的备受“荣宠”,引来了一些小人的中伤,以李白的豁达,哪里有闲心思去和他们计较?“陶然共忘机”是兼说自己和斛斯山人的,的确,在大自然和美酒的陶醉下,诗人真的“忘机”了。
此诗清新淡雅,一改李太白豪放大气的本色,是李白少有的田园风格诗歌。但是遣词造句,意境刻画方面却丝毫不逊色于陶渊明、王维等著名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尽显纯然自由深情之状。
华兹华斯的《水仙》则堪称湖畔派诗作的杰出代表之一。18世纪时,华兹华斯大力提倡在诗中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自此以后,诗人们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词语了。在《水仙》这首诗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与美景的相遇,全诗共四小节,每小节六行,显得整齐简洁。华兹华斯擅长使用平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同时运用想象力将普通的事物描绘出动人心魄的力量。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很多平实的词语:cloud,vales,hills,daffodils,lake,trees,breeze,stars,milky way,bay,waves,heads,eye,heart,coach等,未使用过于华丽的句型与修辞手段。
诗首,诗人用“Wander”表现自己的孤独,而“lonely”却告知读者诗人心绪的低落和愁闷,“float”却又展现了“我”轻松、自由和独立的状态。自由与独立不仅是浪漫主义诗人追求的个性,更是他们的独特创新与时代精神。“wander”一词并非毫无深意,是作者追求真实、坦然与独立的精神映射。写诗之时,浪漫主义诗人通常都厌恶新古典主义诗人的循规蹈矩,他们并不想被传统规则束缚,希望可以自由表达感情和思想。所有这些特点都似乎在“floating cloud(漂浮的云朵)”中表露无遗。
当水仙映入诗人眼帘时,这美景使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孤独苦闷一扫而空,身心变得轻松愉悦。一二两节中,华兹华斯“saw(看见)”“at once(立刻)”和“at a glance(瞥见)”不仅强调他一贯的主张:感情的“spontaneous overflow(自然流露)”,而且蕴含了更深刻的意义,即诗歌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则来自于对自然景色的突然感悟。
这首诗写于他从法国回来不久,在革命失败受到打击之后,作者的失望和震动是可想而知的。在妹妹和朋友的帮助之下,他艰难地恢复过来。这首诗便是成于此时。诗中的水仙在作者心中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花朵,而是他精神和灵魂的象征。第二节中的“Continuous(绵延不绝的)”呈现给读者一片花海,似繁星闪烁,令人迷醉。随后的“dance(舞蹈)”一词与第一诗节的最后一行衔接成趣,突出水仙的动感意象。
全诗共23次使用动词,30多个名词,这些更为明了、更为有力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朴素的生活方式,传达了他的理想与信念。“Wondered”写出了诗人徘徊孤寂的心情,“float”写出了水仙孤傲飘摇的情状,惹人爱怜,之后的“twinkle”则表现除了水仙花忽放光华,灿烂迷人的情态,包孕性强,“stretch”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写出水仙花的这种延伸不断、无穷无尽的场面呢?这个词远远包括了rank,outspread的含义,还有一种好像水仙花伸出手臂,遥相辉映,摇曳生姿的状态,可爱又俏皮。这些简单动词的使用让这篇作品大放异彩,变得朴素又巧妙,丝毫不觉得简陋。在这里面的数量词不是太多,一个就已经是点睛之笔。“Tenthousand”,当然在这里不会是实写,这个虚写与李白的大多数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温柔如华兹华斯,在乍见到漫山遍野金黄色水仙花时也激情澎湃、欣喜若狂。他将水仙视为亲密伴侣,而这一美景也将深映在他脑海,回忆起来欢欣鼓舞。
这首诗中的句型多样,复杂句的使用比较频繁,但最多包含一个从句。这表明华兹华斯使用自然和平实语言的创作理念。
综上分析,两首诗歌的语言特色不言而明。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简单却又生动的名词和动词,向读者描述了诗人游终南山的全过程,更有作者的隐含情感――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华诗中的日常语言并非其思想的外衣,而是他情感的化身。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使这首诗充满了神奇色彩,语言直接却意义深远,简单明了却含义丰富。他们使得诗中的平凡物体充满了新奇的色彩和生活的韵律。
三、诗人创作理念比较
两首诗歌各有特色,二位诗人也各有风格。李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由于深受道家、儒家及游侠精神的影响,他有着无人能及的能力和丰富的阅历驾驭自己的诗歌,使得其中的意向超出常人想象,迸发出奇特的感染力。他从不描写琐碎的细节,只着眼于雄奇的意象,磅礴大气,胸襟开阔。在《水仙》这首诗中,华兹华斯运用了妹妹日记中的描写片段及他以往在公园里见到的水仙的景象描绘了水仙之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青山碧湖为背景,以金色水仙为主体,对比强烈动静结合的山水画。
尽管生活在不同时代、国度,尽管并无太多共同点,但李白与华兹华斯有一点是一样的:对自然的爱。他们的诗歌都表现出来重返自然的渴望。其次,在诗歌创作中,二位都崇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都热爱自然并反对黑暗势力。自然景色在二者诗中都相当生动和人性化。李白仕途不得意,怀才不遇,转而投向自然,寻求心灵的慰藉。华兹华斯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地区度过了一生中的大半时光,所以又被称作“湖畔派”诗人。除了生活环境影响外,他对于自然的爱多半来自他从法国归来受到的打击。自此以后,他放弃了政治主张,全然投入自然中,欣赏自然的美。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习惯使用豪放的诗歌语言描绘山川与河流,使人们感觉心潮澎湃,而华兹华斯则倾向于运用朴实的词句描述日常生活,让人心情平静。李白擅长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静态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因为唐朝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他多描写宏大的场景。而华兹华斯更乐于运用朴素的描写手段,表明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但细究起来,李白似乎是借景浇愁,而华兹华斯则是真心热爱,投身于自然之中。
如果李白的诗歌是宏伟山川,那么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是涓涓细流,李诗使人激荡,华诗使人平静,这两种自然诗歌完美地组合到一起,丰富了完整的诗歌世界。
参考文献:
[1]Cuddon,J.A..A Dictionary of Literature Terms[M].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86.
[2]Wordsworth.“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Lyrical Ballads.”[M].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Hazard Adams.Orlandor: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2.
[3]Wordsworth & Samuel Taylor Coleridge.Lyrical Ballads[M].London:Longman,1992.
[4][英]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葛桂录.华兹华斯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1900-1949)[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6]古远清,孙光萱.诗歌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何善芬等.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刘保安.大自然的歌手――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和自然诗及其贡献[J].外语教学,2003,(3).
[9]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0]秦寰明.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李白诗――以英、美及法国为中心[J].中国学术,2002-2.
[11]袁宪军.华兹华斯的《水仙》与诗歌语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