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志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拓的视野。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引导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实践语言。如何积累语言,实践语言、运用语言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在“读、写结合”中注重语言积累、加强语言实践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言语活动以直觉思维为其基本过程。并作为思维的直接载体,而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要积累运用语言,首先是感悟语言,而语感是在反复感情朗读中培养的。“读”是最主要的语言积累实践活动,但要避免为读而读,要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语言的积累。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整个第四学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备一本“锦言佳句摘录”,把名家名作优美片段摘录下来,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长此以往的书面积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大有裨益。书面积累的同时,语文赏析课上,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综合实践能力,每周至少让学生交流、品评一次。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不能解决的,在全班师生合作学习中完成。对文质兼美的范文要求学生在读中要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神,从而把规范而丰富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琅琅上口的口头语言,从而达到积累语言、实践语言的目的。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实践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源泉,写作则是实践语言的具体体现。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写促读,以读助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更好的积累语言。读写有机的结合又为学生实践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写作的情境,除一课一次练笔外,还在语文活动中寻找写作的题材。从七年级至九年级粗略地统计一下,学生每学期读的优秀范文达二十五万字。背诵达百余篇,摘录一百五十万多字。作文近五十篇,课外练笔六万多字。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促进有效积累,使积累成为新知识结构的积极从建,而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促使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即使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能“子日诗云”、吟哦一番了。
  
  二、在“质疑、讨论”中注重语言积累、加强语言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中发现和回答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刻舟求剑》一文时,学生对“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一句“舟中”产生疑问,学生经过讨论后觉得“舟上”、“舟舷边”两个词较为合理,对此我给予了充分肯定;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用优美的词句极言山之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学生大胆质疑,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不可混为一谈,文中的说法显然不符合逻辑。学生质疑、讨论,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口语交际中,积累语言,实践语言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被动依赖心理,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把学习的动力、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疑为学之始”,如果文章一览无遗,没有值得思考与玩味之处,也会令人兴味索然。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如果不经思考,就有可能误读。《送别》、《台阶》等课文,从不同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文章的中心没有直接表露。学生对课文可能产生疑问,勒罗是不是弄假成真?他的眼泪会不会是职业性的?《台阶》中父亲为了让自己家的台阶高一些,他那样的辛苦一生值得吗?丰子恺先生明知自己失去了许多,他为什么没有保持自我的意思,而仅仅是羡慕孩子?萧红对童年的回忆到了忘情的地步,她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只要去思考,就会有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的解说,对教师的解读,也许会产生不同意见。把这些疑点整理出来,在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语言积累、加强语言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言积累、语言实践的又一条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开掘学生积累语言、实践语言、运用语言的潜能。
  初中的语文课本有些课文从时间和空间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而我们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整合优化教材,为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缩小时空差距,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乡土文化、文物古迹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动手操作。故事会、语言接力赛、诗朗诵、演讲会,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等活动从一个新的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积累和实践的空间。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目睹日出的壮观景色,学生由文到图,由图到文,图文并茂,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黄山松、黄山石、黄山雾、黄山云。为让学生真正感受自然景观,走向大自然的怀抱。我还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家乡茅山优美的自然风貌。古朴的景德禅寺,沸腾的工业园区。喧嚣的农贸市场,繁华的镇北街道。通过语文活动,学生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学习空间有了新的拓展,知识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