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8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和表达,选准读与写的结合点,借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延伸,采用仿写、改写、续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挖掘语文课文空白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艺术性地留有“空白”,以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其思维发散,情感生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总体把握文本资源,创造性的整合课程,准确捕捉训练点,让读与写顺利衔接。
  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为例。课文《少年闰土》中有关于闰土的外貌描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将“紫色”“圆”“小”“明晃晃”“银”这几个修饰性的词语逐个删掉,让学生把删掉修饰词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修饰词的特点,深入理解润土是一个健康、天真、活泼的农村少年。讓学生发现文本分析文本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体会外貌描写的精妙所在。
  二、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是宝贵的素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要,让他们能够共鸣,有表达的欲望。
  以《穷人》为例,文本中有段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在剖析桑娜内心表白时,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中心词“忐忑不安”的含义,在领悟中心词将心里话的心理描写表达模式,体会桑娜心神不定的心理状态。教师创设两个截然不同的发试卷情景。一是学生拿到了“50分”的语文试卷,会忐忑不安地想什么呢?“100分”的语文试卷会欣喜若狂的想什么呢?进行表达,从不同的时间段过去、现在、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老师、家长、同学自己着手探究,最后从口语表达转向书面表达,围绕中心词写一段心理描写。孩子们把自己置身于“50分”或者“100分”这一生活情境去深切感受,利用习得的言语活动经验,成功地让人物“活”了起来。
  三、运用插图,让“画”变成“话”
  课文的插图是一幅幅会说话的画,它是具有可观的视觉享受,能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感受。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适当的让插图发挥作用,让“画”变成“话”,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还感受到插图之妙。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我的舞台》中,有一动作描写特别精彩。——“……翻过去、翻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这一连串的动词,特别有冲击力,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师傅的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学习基本功的艰辛。在深入探究发现“抻、拉、压、拽”虽然都是手部动作,可每个动作在方向、力度、和效果上都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去积累大量的富有新鲜感的动词;然后联系课文插图,指导学生写小新凤霞的倒立。这时可邀请班级的学舞蹈的学生给全班示范或者看一个倒立视频;然后讨论倒立动作先后的次序和用词的精准;最后让学生有序连贯的描写一段小新凤霞道立时的动作。孩子们的描写变得很有画面感,成功地将一个动作娴熟的小新凤霞“立”了起来。
  四、言尽意无穷,结尾掀波澜
  文章的结尾留有余地,言尽而意无穷,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回味无穷。就是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给学生营造创作的平台,提供想象和创作的机会。
  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穷人》,最后一部分描写——“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便是桑娜说完后接着做动作,且是文章的结束。
  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结合本课内容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拉开了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指导学生进行续写对话。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对渔夫和桑娜夫妻的命运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定。对话不但要写的合情合理,根据练笔的内容灵活的转换提示语的位置,还能够延续列夫托尔斯泰留白的风格,让故事写完了,却似永远不会结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致力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架设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练笔训练,给予学生具体和精妙的指导。相信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语文核心素养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简介:
  黄雪勇(1977.8-),男,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人,一级教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423.htm